伯牙绝弦,也叫作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锺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锺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断,挑断...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
先秦记录中留下了太多空白,而明代小说中人物鲜活、故事曲折,自然更加容易打动人,具备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基础。先秦时期的伯牙子期被明代小说中创造出来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不留痕迹地替换了。小说中提到的马鞍山集贤村、汉阳古琴台,成了后人凭吊伯牙子期的千古相遇的古迹。简单梳理伯牙子期的故事,可以看到,在历史的流变中...
而当伯牙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又仿佛被那灵动的琴音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感受到了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那江河,犹如一条巨龙,在大地上蜿蜒前行,气势恢宏。江水滔滔不绝,浪花飞溅,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钟子期再次赞叹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他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完美地诠释了伯牙...
锺子期,名微,字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与伯牙并称为“伯牙子期”。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列子·汤问》曾记载了伯牙、子期的佳话。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家伯牙曾在汉江边鼓琴,弹奏《高山流水》,锺子期正巧遇见,...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
两千多年来,一代代中国人不断传颂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颂着伯牙子期的相惜之情。两人身份如此悬殊,却能因音乐引为知己。这也道破了一个道理:万物皆知音,事物真正到了某个境界后,只要打开心扉,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和交流。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诗画中国》20221120期 《琴史初编》许健编著(人民...
而若是要形容两人之间的友情呢?人们这时候往往会称他们为伯牙子期一般的友谊,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友谊,而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一般的情谊。因为相传当年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是因为能够听懂对方的琴音,才成为了一辈子的知己。那么,在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又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
俞伯牙与钟子期作为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也成为了“知音”一词的由来。后来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伯牙子期遇知音的故事,我们很早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