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 对于文中划横线句有两种不同的断句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请根据两种不同断句方式分别翻译。 2. 请根据第二种断句方式谈谈该句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语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后人对此做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二:①君子自我修养或接受教育的三个步骤。如包咸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何晏:《论语集解》引)邢昺又加以补充:“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
《论语》泰伯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著 大中小 zǐ子yuē曰::xīng兴yú于《《shī诗》》,,lì立yú于lǐ礼,,chéng成yú于yuè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通过诗歌来感发意志;自立于学礼,通过礼仪来实现人的自立;完成于学乐,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兴于诗'的解读:诗歌如何激发人的情感与志向 “兴于诗”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环,它强调了诗歌在人...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什么意思 孔乙己 此语乃夫子之教化之言也。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何意?且听吾细细道来。 “兴于《诗》”,乃言人之修养,始于学《诗》。诗者,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诗》者,能感发意志,抒怀志向,向善求仁。故学《诗》者,必先立志,此乃学问之始也。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原文】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
《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孔子之贡献在于,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诗。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以...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考查知识点:翻译思路分析与延伸: 考点:省略句。在“兴于诗”前面省略了主语“人的修养”,翻译时应该补充出来。 (1)子:这里指孔子。 (2)曰:说。 (3)兴:开始。 (4)...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学始于言,故兴于诗;中于行,故立于礼;终于德,故成于乐。礼乐者,成人之事;诗者,养蒙之具。孔子之于小子,则曰:「何莫学夫诗?」于成人,则曰:「文之以礼乐。」此礼所谓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者也。然兴于诗,非不学礼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