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2、出处:《论语 雍也》3、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翻译:子贡说:“如果...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 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子贡说:“如果有对老百姓广泛施与的,能够救济民众,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德的吗?”孔子说:“哪里(只是)做到了仁...
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孔子说:“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了!尧、舜尚且对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作为仁人,自己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办法啊。” 马厩失火被烧掉了。这时候孔子刚刚退朝,问:“有没有伤着人”?没有问有没有伤着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材料一中,孔子说果断承认子贡说的“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是“仁者”,孔子高度赞扬这样的人不仅仅是“仁”,而是“圣德”之人,然后指出“仁者”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中,孔子先从反面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然后从正面说“仁者安仁”。所以,两则材料都描述了孔子心中理...
解析 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结果一 题目 【题目】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 子贡说:“如果能对百姓广施恩惠,并且能救济民众,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是仁了吗?” ...
孔子没有反对对子华之母之“济”,指责的是冉子无原则的加粟,这实质上属于以公济私。 翻译: 材料一: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者,就是要自己站住脚、发展强大了,也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