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争臣”A. 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B. 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C. 有
1“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争臣” A. 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 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C. 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D. 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2“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
“昔者天子有争(同'净’,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
"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出自班固的《霍光传(节选),拼音:guāng lìng wáng qǐ bài shòu zhào , wáng yuē : wén tiān zǐ yǒu zhēng chén qī rén , suī wú dào bù shī tiān xià 。
“昔者天子有争(同‘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 该制度防止
大概意思是:古代天子有几个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这里的七并不一定是代表七个,而是指几个或者很多的意思。全文是: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争臣:诤谏之臣。 无道的天子,身边如果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也还不致亡国。 旧指争臣身系国之安危,极为重要。语出《孝经.谏诤章》:“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韩诗外传》卷一〇:“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昔殷王纣残贼百姓,绝逆无道,至斮朝涉,刳孕妇,脯鬼侯,醢梅伯...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得有争人说说不同意见才能不失其天下吧。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孔子的《孝经》。大概意思是:古代天子有几个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这里的七并不一定是代表七个,而是指几个或者很多的意思。全文是: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