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从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我们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那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 【延伸阅读】 《夏...
文︱王洞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已出版了三卷,尚有二百七十二封信未曾发表,计划再增两卷,共五卷刊完。此卷(第四卷)始自信件编号391,夏志清1959年7月18日于纽约州波茨坦发出的信至信件编号542,夏济安1962年4月20日于加州伯克利发出的信,共一百五十二封。济安自1949年4月离开上海,经广州、香港,1950年10月抵台...
译者按:本文是收录在1968年出版的《黑暗的闸门》(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中的一篇广为流传的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是第一篇被译成中文的夏济安的学术作品(林以亮(宋淇)译,《亚洲学会季刊》第23卷 第2期,1964年2月 美国 ),同时也是第一篇被介绍进大陆的夏济安的学术作品(乐黛云 节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北京...
这张成绩单中所显示的第一学年成绩并非是在光华大学的,而是夏济安在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的。1937年7月抗日全面爆发,处在战争前线的大学纷纷内迁,夏济安一家从南京迁居上海,他随后转入师资条件相对较好的私立光华大学英文系,一直到1940年夏毕业。从这份成绩单可以看出,夏济安转入英文系后,在光华大学仍选择了“教育...
夏济安先生对英美文学造诣精深。他在翻译方面尤其令人叹服,有“独步译林”的美称。 夏志清曾谈起他学英语的事迹:四十年代,一本“绿书”,一本“红书”,“绿书”是一本十九世纪英国诗选,“红书”是一本十九世纪英国散文选,济安那时不喜欢英国诗,但散文都得起劲。“今天读麦考莱,隔一阵时间读亚诺德,再隔一些时间读...
夏志清致夏济安 1958 年9 月23 日 济安哥: 八月十九日信早已收到,知道你近况很好,手头宽裕,并有美女出主意,托英千里把她的妹妹介绍给你(信到时想已和侯氏姊妹见过了几次了),的确运道好转,甚喜。希望出国前和侯小兰订了婚,或者结了婚带她一起来美,蜜月半年,享享人生的乐趣。你信上所提及不多考虑,糊里糊涂...
这封信寄到伯克利时,夏济安已撒手人寰。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1965年的情人节,济安没有和心仪的女友在一起,而是孤独地伏案写信,向弟弟述说感情受挫的困境。情人节过后,志清接到济安同事萧俊先生的电话,说济安倒在办公室,已送医院。志清即刻从纽约飞伯克利,赶到医院时,济安昏迷不醒,不久告别人间,时为...
40年代初,夏济安与夏志清兄弟二人,双双受聘于北大英文系,夏济安是讲师,夏志清是助教,胡适之从美国回国,接任北大校长。不久便有消息传出来,纽约华侨企业巨子李国钦,答应给北大三个留美奖学金,文、法、理科各一名。1950年起夏济安入职台湾大学外文系,为了补贴家用,他翻译了不少西洋著作,如:《现代英文选评注》...
在这部作品里,夏济安以鲁迅、蒋光慈、瞿秋白、丁玲等左翼作家为研究对象,从“左联”到成立于江西的中华苏维埃,细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脉搏。 夏志清与夏济安 1919年,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写下:“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闸门这一隐喻来自中国古代传说中“雄阔海力托千斤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