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记载某思想家“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位思想家是 [ ] A. 孔子 B. 朱熹 C. 李贽 D. 王阳明 2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记载某思想家“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B. 朱熹C. 王守仁D. 李贽 3...
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意指圣人的道理存在于自己的本性中,无需向外寻求,自我反省和修养即可发掘内在智慧和道德,达到圣人境界。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深度解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出处与背景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
“自”是自己,没有别人,人得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是王阳明的话。每个人的良知良能生而俱有,只不过由于后天的习染被蒙住了,所以在象征生命孕育的屯卦之后是蒙卦,得通过启蒙奋发使之回归本来面目。自己开发自己,使自己的自性、思想、行为、观念,等等都符合天道规律,自然...
作者:王阳明创作年代:明出处:《王阳明全集》原文: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翻译:忽然在半夜突然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朦朦胧胧中好像有人在说话,情不自禁欢呼跳跃起来,身边的奴仆都十分惊讶。这时才明白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自己心中有...
出处:《王阳明全集》原文: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翻译:忽然在半夜突然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朦朦胧胧中好像有人在说话,情不自禁欢呼跳跃起来,身边的奴仆都十分惊讶。这时才明白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自己心中有...
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曾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大致意思是说圣人的道,我自己心中本来就拥有,而不必去向外界探求。彼时王阳明被发配贵州龙场做驿丞驿长,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然有了顿悟,这也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去向外探求,希望能够...
要破解王明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龙场之前发生了什么? 这段话是阳明先生在龙场时悟出来的,史称龙场悟道。 我们从龙场之前的35年中,取两个横截面来做分析。 1、15岁,格竹吐血 王阳明在遍读朱熹著作后,获得了做圣人的方法: 今天研究透一个事物,明天研究透...
莫向外求 反求诸己。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出处: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释义: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不执着,不期待,便会释然! #图文伙伴计划 #瘦金体 # - 洛城瘦金于20230204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