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曾多次向回纥借兵。有许多历史著作都对回纥帮助唐朝平叛一事做了记载,并把唐朝借兵的原因归结于唐回的友谊关系。以回纥助唐的具体战例为史料,可以看出前人对回纥助战的作用有所夸大,事实上回纥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旧唐书·回纥传》评论:"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
只要将唐对回纥的政策放到与吐蕃、国内叛镇博弈的全局中去考量,就不难得出必须联合回纥的结论,这与安史之乱中唐朝被迫借兵实为殊途同归,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唐朝被动接受回纥“借兵”的因素。
《安史之乱:唐朝的回纥借兵秀》想象一下,在大唐帝国最危急的时刻,唐朝皇帝居然要向游牧民族"借兵"?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古代版的"借钱还不还"的荒诞剧本!安史之乱期间,唐朝不得不三番两次向回纥求助,就像现代职场的desperate求生欲。且听且看杜甫的诗歌如何"现场直播"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第一次借兵,唐肃宗...
你李亨能去回纥借兵,人家安禄山就不能去回纥借兵吗?人家去回纥的人,可比你李亨早多了。而且灭了你唐朝,安禄山开出的条件更丰厚,更诱人。回纥原本都答应安禄山的条件了。李亨一听这消息,人都吓傻了。立即派出仆固怀恩也去回纥。李亨有把握吗?还是有把握的。因为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回纥可汗。仆固怀恩去回纥,...
清朝入关前已经拥有了一套适合中原民族治理办法,做好了取代明朝的准备。其五,出兵者目的不同。回纥出兵,为的就是报酬,也就是唐肃宗允诺给他们的劫掠权利。清朝出兵,则是为了取代明朝,吴三桂借八旗兵,实际就是引狼入室。两者借兵的情况不同,结果也不同。对此,大家认为呢?#深度好文计划# ...
因为在东突厥灭亡之前,回鹘部落就常年臣服于其下,而在唐灭东突厥后,回鹘又受到薛延陀的控制。公元646年,大唐联合回鹘部落击溃薛延陀,并于公元744年,大唐与回纥联军又灭后突厥,回纥因此而得以建国。于理之上,大唐是有恩于回鹘的。所以,此次出使,李承寀代表的是大唐脸面。而仆固怀恩和石定番则分别代表突厥...
回纥人方才决定放过长安,等收复了洛阳再行劫掠。至德二年十月,东都洛阳收复,肃宗践行与回纥的约定,回纥纵兵大掠洛阳,带来了比叛军更大的破坏。若干年后,已经投降的史思明再次反叛,攻陷洛阳。代宗不得已,只得再次向回纥借兵,这次他用了比肃宗更为优厚的筹码。当回纥再次收复洛阳时,带来的不是光明...
1、安史之乱借兵的成本 安史之乱,唐肃宗登上皇位后,开始平叛,将安西、北庭等地的精锐军队调到内地,同时准备向回纥借兵。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任命豳王李守礼的儿子李承寀(cǎi)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为使向回纥借兵,以扩充实力。就像当年苏联出兵东北攻击关东军后,运回大量东北的机械设备等各种物资作为军费一样...
这些都充分证明着,每当唐朝有难的时候,回纥汗国不仅没有趁机入侵,还特意借兵派增援,帮助大唐渡过危机。 如果当初回纥汗国不肯借兵给唐朝的话,凭唐朝军队的力量是否能挺过叛乱呢? 能不能挺过去确实很难说,因为在回纥人眼里,后期的唐朝显得很不争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北方地域遭到空前惨状,百姓四处逃难,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