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后念不灭即指将要出现的念头任其出现,不必故意限制压抑自己的认识活动。 内涵:这里的“后念”指的是将要产生的念头。后念不灭意味着我们的佛性、本来面目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动,因此也就不会断灭,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意义:后念不灭体现了对佛性的认识和保持,即认识到我们的本性是清净无染、不生...
这个公案是“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的最好注解。前念不生,已经过去了,你还说“飞过去了”。 当你念念不住时,心始终都是无所住的,那么就能不断的“生其心”,你的后念不会灭,这就是“后念不灭即佛”。 有六祖慧能说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他时又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又云“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皆与此处相发。(《机缘品》) 又云: 即心名...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出自六祖《坛经》。 真如为念之体,念为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 念可以理解为“心”所生的一切相,而不能理解为妄念。既然心所生一切相为念,那么“前念”也就是前心所生的“前相”,前相已过如再生前念,头上安头,自然也就成了妄念。妄念非真心,非真心即非心,非心即...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出自六祖《坛经》。 这两句话,经常性被解读成: 1)“前念不生即心”,过去的念头不再生出来,这就是心。 2)”后念不灭即佛”,未来的念头不灭,这就是佛。 因为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心就是佛。不生不灭的清净心就是佛。
六祖慧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其实前面我们讲过了,佛是体,心是用,体不可见,无法用眼睛看到,也无法用耳朵听到。 所以要见佛性,就需要从心之妙用上去见,这就是“明心见性”。 对于佛性的描述,儒家《中庸》里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
"前念”就是色,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所产生的种种妄想,妄念“不生”,才是真心。故曰“前念不生即心”。 “后念”是我们的佛性、本来面目,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动,因此也就不会断灭,也就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故曰“后念不灭即佛。” 前念生,即凡夫,痴迷儿,不归路。 后念灭,即败叶,守尸体,有何乐...
“前念”是我们面对娑婆世界所产生的种种妄想,妄念“不生”,才是真心。故曰“前念不生即心”。 “后念”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天真佛性,此性本来如此,未曾有生,未尝断灭,此乃真空妙有。回头成佛,万般妙用,所以千万不要以断灭为空!故曰“后念不灭即佛。” 前念生,即凡夫,痴迷儿,不归路...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他时又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又云“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皆与此处相发。(《机缘品》) 又云: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他时又云:“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是《坛经》里的几句话,读起来有些令人费解,谈一谈个人的肤浅理解,仅供参考。这几句话,如果换成元音老人讲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更容易理解一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离体;无念就是本体,体不离用,体用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