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 ;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 居于衰也。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 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如明李梦阳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谓〔唐...
《原诗》是清代诗论家叶燮所作,以下是《原诗·内篇(上)》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嬗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偱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
原诗(节选)叶燮 或问于余曰:“诗可学而能乎?” 曰:“可。” 曰:“多读古人之诗而求工于诗而传焉,可乎?” 曰:“否。” 曰:“诗既可学而能,而又谓读古人之诗以求工为未可,窃惑焉。其义安在?” 余应之曰:“诗之可学而能者,尽天下之人皆能读古人之诗而能诗,今天下之称诗者是也;而求诗之工...
原诗·内篇--叶燮吾尝观古之才人合诗与文而论之如左丘明司马迁贾谊李白杜甫韩愈苏轼之徒天地万物皆递开辟于其笔端无有不可举无有不能胜前不必有所承后不必有所继而各有其愉快如是之才必有其力以载之 原诗·内篇--叶燮 一■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 至...
此犹清、任、和三子之圣,各极其至;而集大成,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惟夫子。杜甫,诗之神者也。夫惟神,乃能变化。子言『多读古人之诗而求工于诗』者,乃囿于今之称诗者论也。 三、或曰:『今之称诗者,高言法矣,作诗者果有法乎哉?且无法乎哉?』余曰:法者,虚名也,非所论于有也;又法者,定位也,非所...
1原诗(节选)叶燮①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日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
集部> 《原诗》清·叶燮书中全文检索 每日一字一词 每日一字:𦼍 每日一成语:刀折矢尽 每日一词语:检柙 每日一诗词:碧澜堂
文学与现实的全幅关系——叶燮《原诗》的问题主轴 叶燮的《原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少有的系统性理论著作,总体上体现了一种综合性和包容性理论视野,力图超越“就诗以论诗”,“兼综而条贯”(《原诗·内篇上》,下引《原诗》不再注明),构建一种全面、客观的诗论或文艺理论。《原诗》的问题主轴可视为文学...
以下是叶燮的《原诗》的部分原文及对应的译文。请注意,由于《原诗》内容较长,这里仅提供部分内容的示例。 原文(节选): 夫诗,有原焉,非臆说也,夫开天辟地以来,天地之大文,日星水火,山川草木,是谓“无声之诗”,未有人作之先,此已磅礴于宇宙间。如久霾而忽晴,众目开朗,则此在天地间自然之诗乎!故有虞氏之...
《原诗》全文(清)叶燮内篇(上) 一、诗始於三百篇,而规模体具於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歷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餘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