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卞之琳深爱的故乡土地上,家乡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敬爱,在海门临江新区建立了卞之琳艺术馆,南通群英馆也将卞之琳作为重点介绍人物,这些也是卞之琳留给家乡人民的精神财富。卞之琳艺术馆展陈了卞之琳先生的生平事迹、生前实物等,较为具体形象地概括展现...
远在英国的卞之琳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刺痛。当初张充和拒绝卞之琳给出的理由是二人志趣不同,一句她最爱的是古典文学,让卞之琳望而却步,苦追了十几年。而如今她却闪婚嫁给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的事实,还是让卞之琳耿耿于怀。1953年,人到中年的卞之琳再次来到了张充和的故乡,走在这里的每一处,他仿佛还能看到...
但卞之琳全心全意追求张充和,从1933年到1947年期间,整整14年他没有和别人恋爱。同时张充和没有接受卞之琳的追求,也没有和别人恋爱。卞之琳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他幻想着张充和迟早会嫁给自己,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他以为的爱情。有次张充和因病辍学回苏州休养,卞之琳回故乡海门处理完事情,随后就去苏州探视张充和,还...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卞之琳诗歌的一些特色:善于捕捉生活场景,巧妙运用对话和独白,注重语言的鲜活和韵律,讲究诗歌整体的意味。谈及诗歌创作,卞之琳多次强调了徐志摩和闻一多对他的两点影响和启示:一是在戏剧性场景描绘上,一是在口语的灵活运用上。学者张曼仪在《卞之琳著译》一书中分析道:“卞之琳从早期作品中已经...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江苏海门(今属江苏南通),祖籍江苏溧水(今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中共党员。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
卞之琳对世界的感悟,不可谓不深厚。乾坤浩荡,一切都在“空”和“实”之间切换。胸襟宽大,是空空如也的,但也因此可以插花。更妙的是,他又恍然大悟世界之空,其核心在于它容纳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归 像一个天文家离开了望远镜,从热闹中出来闻自己的足音。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
卞之琳先生与青林先生 (1955年秋杨绛先生摄于北京大学)细枝末节忆断章 ——记卞之琳青林先生 刘小沁 / 文 我15岁那年,从女附中初中考上高中。正值青春叛逆期,对老师隔膜甚至敌意。就是在这个时候青林先生出现了!她根本不像一个老师,就那么带着一股子傲气走进教室,连穿着都带着股挑衅的味道,白色丝绸衫束...
上世纪八十年代,巫宁坤前去北京探望卞之琳。那时已逾 70 岁的卞之琳,正躺在藤木摇椅上闭目倾听张充和的昆曲录音。咿咿呀呀的唱腔声里,卞之琳向小师弟坦言:“有人说我对充和自作多情,可当年我们感情甚是热烈。”与此同时,小卞之琳 4 岁的张充和正于美国家中坐着。友人询问那长达六十载的“卞张苦恋”究竟如何...
卞之琳:浪漫诗人铸成战地记者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海门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不朽之作《断章》,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位“新月派”代表诗人的浪漫细腻。卞之琳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一生出版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1938年的一天,...
两人见面时,23岁的卞之琳已是诗坛小有名气的诗人;而一身浅色旗袍、梳着麻花辫的张充和只有19岁,灵动清澈的眼神里,也透露着稚气未脱的孩子气。在张兆和的介绍下,两人浅浅打了招呼。对于这位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年轻诗人,张充和倒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可她却不知,在感情细腻的诗人眼中,自己的一颦一笑,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