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担上看桃李”,这句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描述的是一个生动的场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桃李之花竞相绽放,引人驻足观赏。这里的“卖花担”指的是街头卖花人用以承载花卉的担子,而“桃李”则直接指代了桃花和李花,两种春天里常见的美丽花卉。这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意...
《答友人论学》南宋 • 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林希逸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他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其作品传播广泛,更在域外产生过重大影响。作者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
小提示:"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桃李:唐代狄仁杰曾向朝廷荐举姚元崇等几十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狄说:天下的桃李都在你门下了。语见《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后以“桃李”喻指所教育的学生:~满天下。
不欲于卖花担头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翻译为不想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李,必须要在树头枝底才能看到真正的春意。 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世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辛弃疾对春天美景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认为,要真正体会春天的美好,不能仅仅满足于观看卖花人担子上的桃李,而...
魏了翁有句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作为南宋最后一位理学大家,林希逸的这首论学诗的确发人深省。他首先指出治学的两个坏现象:一是做一个“寻章摘句”的“老雕虫”,唯书;一个是做一个生吞活剥圣人语录的“传声筒”,唯上。接着,他指出,学问在...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解析:思想内容鉴赏 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
踏实求真,不负韶华 南宋学者魏了翁曾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话凝聚了他对学问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而南宋诗人林希逸在《答友人论学》中亦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两人共同倡导了一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然而,在现今这个信息爆...
尾联的正常语序应为:吾今忆鹤山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长在枝头的桃李才具有活泼的精神。以桃李比学问,指出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作者借助魏了翁的话,再次强调道阅读儒家典籍并在其中参悟儒家真谛的重要性,对友人作出有力、有理的答复。
其含义是桃李在卖花担上已经活力不再,观者只欣赏卖花 担上的鲜花的话,是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的,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看到它们盛开的样 子,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或者说鲜花如果脱离了树这一根源,就会失去生命活力。 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主题。首联表明了诗人认为用 “逐字笺 ”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 经典真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