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识是指佛教中的十种心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藏识、心识。其中,前六识分别为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第七识是自我意识,第八识是储存记忆和种子识,第九识是雷马(lima)识,即一切心识,第十识是阿陀那识,即因果识。十识之间的关系...
第九识(性识/庵摩罗识):代表纯净无染的真如本性,是超越业力束缚的“法身”,即众生本具的佛性潜能。 第十识(一念真心):圆满觉悟的佛果状态,此时个体彻底消融“我执”,与宇宙真理完全合一。需注意的是,部分经典将第九识等同于第十识,认为两者皆是佛性圆满的不同表述。 四、十识...
1、天通识 天通之识寿主高,一生衣禄得坚牢 气象人尊多近贵,四柱犯重命必夭 2、三合识 三合之识有小灾,命限祸来行重灾 若人犯此多和顺,只恐家中不聚 3、善知识 善知之识人人软,衣禄自然美事 到处貴人相接引,年运達此主聪明 4、方丈识 方丈之识心无泰,为人权柄大规模。不犯刑冲多致富,腹中文章皆远...
第九识:庵摩罗识(Amala-vijñāna),也被称作“清净识”或“白净识”。它超越了阿赖耶识的染污性,象征着如来藏的清净本性,因而成为成佛的重要依据。第十识:一切一心识(或称“一法界心识”)。这一识境标志着彻底超越了个体心识的限制,与法界全体达到合一的境界,即实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终极实相。...
一掌经的十识论,为唐代高僧一行禅师所传,是佛家选僧的一种论法,然而同样对于众人皆有指导作用。十识与人的前世宿根相关,能体现人今生的思想、能力、成就。假如能有一、二识就有善根,可以出家、在家持斋,假如全无,则切莫剃度。细细琢磨,或有所得。
一掌经的十识分别指的是方丈识、菩提识、通天识、消灾识、佛法识、善知识、福禄识、起家识、成就识、三合识。方丈识:可能代表着对广阔世界或精神领域的认知和领悟。菩提识:菩提意为觉悟,因此菩提识可能指的是对佛教智慧或人生真理的觉悟和理解。通天识:可能象征着超凡脱俗、洞察天地万物的能力。消...
一掌经的十识论,是唐代密教选僧的一种论法,但对于世人也有指导作用,十识分别指方丈识、菩提识、通天识、消灾识、佛法识、善知识、福禄识、起家识、成就识、三合识。《达摩一掌经》又有人称为《一掌经》(或达摩一掌金),是唐代一行禅师所作。一掌经虽为定欲出家之人的善恶智慧,但是后来...
十四、十识分看人愚痴智慧: 十识者看人有此十识方可出家,如无一识者纵出冢亦不能受佛教:罪孽深重,无有善根,即佛亦难度化,何况于憎乎。 1、天通识: 天通之识寿主高,一生衣禄得坚牢 气象人敢多近贵,四柱犯重命必夭 2、三台识: 三合之识有小灾,命限祸来行重灾 ...
一掌经十识图表 十识 月年 方丈识通天识三合识菩提识福禄识起家识消灾识善知识成就识佛法识子正七十二六十二正六九二五十二六 十二 正四十二六十二五八九十二六九二六十丑二六十二正七十二四七8 11二六十二二九十二二五十正七十七九十二二六九二三十寅二九十五八十二五 ...
“杨公十识诀”和“杨公十三怕法”是《杨公登山看地秘法》中的两大亮点。🔍它们以歌诀的形式,分别总结了风水学中的十个重要识别点和十三个需要避免的误区。这些歌诀既简洁又深刻,既是对风水智慧的提炼,也是对后人的警示。通过学习这些歌诀,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风水学的本质,避免走入歧途。八要法与水城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