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教授致力于研究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细胞对线粒体胁迫和氨基酸匮乏的感知和响应机制,这些过程的失衡与癌症和代谢疾病密切相关,也是衰老的重要诱因。在 Cell、Nature、Science 等世界顶级杂志发表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 活动导...
随后,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后,刘颖选择了线粒体作为研究方向。她的工作涉及细胞内外环境的感知和适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次回国时,她了解到北大程和平教授也在进行线粒体相关研究,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北大,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刘颖在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专注于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的研究。刘颖的科研成果...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刘颖的老师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你可以上清华北大了!"老师的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个消息在学校里传开后,所有人都在为她欢呼雀跃。毕竟在当时,能考上清华北大,简直就是人生赢家的代名词。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故事会朝着既定的剧本发展时,刘颖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填报志愿那天,她毫不...
2013年,29岁的刘颖成为了北大的博导,2019年,她获得了首届“科学探索奖”。在生活中打成一片,在学业上宽严相济,是刘颖与学生的相处模式,刘颖提到,在平时,他们还会一起庆祝新年、包饺子、玩密室逃脱,“如果是在指导科研或者是开组会在学术层面的时候,还是会比较有权威感的,会直接指出来他们有哪些问题,...
十几年后当年那个拒绝北大的女孩,如今却成为了北大的博士生导师。"这大概就是缘分吧!"刘颖笑着说眼神里闪烁着淡淡的光芒。在北大的讲台上,她把自己的教学方式玩出了新花样。没有刻板的说教,她更喜欢和学生们互动交流。"为什么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她总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把深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们都...
刘颖现在不仅是北大的博士生导师,还是一位年轻妈妈。这两个身份的转换,比变形金刚还要复杂。白天在实验室里挥洒汗水,晚上回家还要哄娃睡觉,这操作也是666。面对这种"双重身份",刘颖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逆天。她把时间表排得比春运火车票还要密集,每一分钟都不放过。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优先处理,零碎时间则用来处理...
2013年,29岁的她来到北大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导2019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她登上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她是刘颖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挂职)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对待生活满怀热情今天,带大家走近这位“学霸女神”的精彩人生刘颖从小就对...
8月10日下午,刘颖走进新京报小记者课堂,和小记者们分享了生命科学的神奇,并以自己投身科研的经历为例,鼓励小记者们要永葆好奇心、学会坚持。刘颖现场为小记者们介绍生命科学相关知识。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摄 从细胞开始的分享,现场小实验引发全场关注 “你们知不知道细胞?”“这两张图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刘颖是非常普通的名字,可是这个名字的背后却是不平凡的人生! 进入燕园工作的时候,她才刚刚29岁,从此刷新了北大最年轻的女博导纪录!8年过去,如今的刘颖已经成为北大未来科技学院副院长,她用自己在科研方面的热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动力(全文共24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29岁时,刘颖来到了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实现了自己的儿时梦想,她主要研究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刘颖表示,细胞是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理解每一个细胞内发生了什么事,对于理解整个生命体的运作至关重要,而细胞所处的环境和它内部的状态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刘颖的工作正是研究细胞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