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9岁的她来到北大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导2019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她登上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她是刘颖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挂职)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对待生活满怀热情今天,带大家走近这位“学霸女神”的精彩人生刘颖从小就对...
“昨晚开始,他一直在做DNA实验对着老师的视频重新一遍一遍地做。”8月11日,一名小记者家长向新京报小记者项目组反馈了孩子晚上的表现。家长口中的DNA实验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刘颖现场演示的提取香蕉DNA实验。8月10日下午,刘颖走进新京报小记者课堂,和小记者们分享了生命科学的神奇,并以自己投身科研的经历...
随后,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后,刘颖选择了线粒体作为研究方向。她的工作涉及细胞内外环境的感知和适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次回国时,她了解到北大程和平教授也在进行线粒体相关研究,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北大,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刘颖在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专注于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的研究。刘颖的科研成果...
”距离刘颖在北大成立课题组已过去10年,在这10年中,刘颖课题组并没有去关注衰老本身,而是选择了一些更前置、也更基础的研究。“细胞是构成每个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只有我们理解了细胞内发生了什么,才能理解器官、组织发生了什么。我关注最基本的问题,细胞怎么样感知每时每刻的能量和营养状态,过去十年...
29岁时,刘颖来到了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实现了自己的儿时梦想,她主要研究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刘颖表示,细胞是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理解每一个细胞内发生了什么事,对于理解整个生命体的运作至关重要,而细胞所处的环境和它内部的状态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刘颖的工作正是研究细胞如何...
然而时隔19年,她不仅成为了北大的博士生导师,还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到底后悔了吗?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里,却孕育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刘颖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是个普通工人,家里的条件说不上多好。但这个看似平凡的家庭,却给了刘颖最不平凡的成长土壤。那个年代,大部分...
刘颖教授致力于研究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细胞对线粒体胁迫和氨基酸匮乏的感知和响应机制,这些过程的失衡与癌症和代谢疾病密切相关,也是衰老的重要诱因。在 Cell、Nature、Science 等世界顶级杂志发表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 活动导...
刘颖现在不仅是北大的博士生导师,还是一位年轻妈妈。这两个身份的转换,比变形金刚还要复杂。白天在实验室里挥洒汗水,晚上回家还要哄娃睡觉,这操作也是666。面对这种"双重身份",刘颖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逆天。她把时间表排得比春运火车票还要密集,每一分钟都不放过。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优先处理,零碎时间则用来处理...
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 回国短短几年,科研成果丰硕: 2013年,29岁的她来到北大 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博导 2019年,她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同年,她登上首届 “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 在课堂与实验室之外 她的身影还活跃在各个“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