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说,“利,所得而喜也。即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害,所得而恶也。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对得利的喜悦与对获害的憎恶是反应人情感需求的心理活动,人的情感需求需要不断地被排遣或满足,正是这种需要被排遣或满足的动力驱使人避害趋利。而情感需求得到排遣或满足是因为人的欲望,至少是基本欲望得到舒缓...
所以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和后期墨家都认为“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但是,什么是利的本质?墨子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可是后期墨家提出了,并已作出了解答。《经上》篇说:“利,所得而喜也。 “害,所得而恶也[LK4] ”这样。后期墨家就为墨家的功利哲学作出享乐主义的解释。 这...
功利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判断正当、不正当和尽义务的唯一基本标准就是功利原则;它还严格规定,我们的全部行为所追求的道德目的,对全人类来说,就是使善最大限度地超过恶(或者尽量减少恶超过善的可能性)。这里的‘善’‘恶’是非道德意义上的善恶。”(弗兰克纳,第71页)义务论则认为,“正当或尽义务仅仅是...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阳。] 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谓言说者,...
在生活中,那种一开口就没好话的人,一定会遭到疏远和排挤,而经常肯定别人(特别是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人)会更容易收获人心。当然,誉之则劝,绝不是教人虚伪地阿谀奉承,而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承认别人的优秀。致其所恶则散 想要受人欢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被人厌恶,却很容易,只要把你不想要的东西强...
(下集)扫地僧竟是佛陀示现,不受苦不成佛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以水喻道,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与万物相争,能随物赋形,停留在众人 - 春风社国学公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
〔1〕楛(kǔ):恶也。荀子这里说的"恶"指的是与礼无关者。〔2〕方:术,方法。〔3〕瞽(ɡǔ):盲人。〔4〕"匪交"两句:此引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为天子答诸侯诗。匪,非。交,急迫。舒,缓慢。【译文】凡所问非关礼者,不必告诉他。所告非关礼者,不要再去多问。有人说到与礼无关的事,也不必...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不以为利益是真正的利益,,在于以别人所厌恶的当作自己的喜爱,这就是有道者异乎常人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