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自己出名的理由: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他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另...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明末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1552年10月 6日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1571年加入耶稣会,1572~1576年在罗马学院学习,1577年参加赴印度传教团,1582年(明万历十年)到达中国,1610年5月11日卒于北京。他是西学东渐的先驱。在中国用中文编译有《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乾坤体...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去世。鉴于利玛窦所做的巨大贡献,明廷将阜成门外的滕公栅栏作为他的墓地。利玛窦也成为第一位被允许安葬在北京的外国人。在利玛窦之后的二百年间,数以百计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持续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造就了“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局面。与利玛窦一样,有一些传教士,如邓玉函、汤...
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开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美国《生活》杂志将利玛窦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利玛窦看中国:向全世界进贡还自鸣得意 2010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
利玛窦死后,在其他传教士和中国友人的帮助下,他得以破例在北京下葬(按明代惯例,传教士死后需葬在澳门神学院),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两位后辈汤若望与南怀仁葬于他的身侧。 日本历史学者平川佑弘认为,利玛窦是第一位“世界公民”,这不仅是因为他涉足多个国家,和复杂人生经历带来的这些脸谱,更因为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1577年利玛窦获准赴远东传教。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
中新社北京1月15日电 题:在历史峡口,回看利玛窦与徐光启的友谊 作者 李晗雪 北京阜成门大街一处幽静之所、现北京行政学院院内,坐落着明代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之墓。当时,让外国人葬在中国首都本不合礼法,但和善勤学的利玛窦,不仅带来西方新知,更“渐染中华之教”、著述有称,受人敬重,故破例获得万历皇帝御赐...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3年来到广东,1601年到北京并长期定居,直至逝世。他穿儒服,钻研儒家典籍,交好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和李贽、徐光启是好友。在礼仪制度上他认为祭祖是中国人维系孝道的习俗,敬孔是“为了感谢孔子传下来的崇高学说”,与基督教并不冲突。这减少了“西学东渐”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