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自己出名的理由: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他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另...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去世。鉴于利玛窦所做的巨大贡献,明廷将阜成门外的滕公栅栏作为他的墓地。利玛窦也成为第一位被允许安葬在北京的外国人。在利玛窦之后的二百年间,数以百计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持续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造就了“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局面。与利玛窦一样,有一些传教士,如邓玉函、汤...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明末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1552年10月 6日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1571年加入耶稣会,1572~1576年在罗马学院学习,1577年参加赴印度传教团,1582年(明万历十年)到达中国,1610年5月11日卒于北京。他是西学东渐的先驱。在中国用中文编译有《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乾坤体...
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开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美国《生活》杂志将利玛窦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利玛窦看中国:向全世界进贡还自鸣得意 2010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
利玛窦死后,在其他传教士和中国友人的帮助下,他得以破例在北京下葬(按明代惯例,传教士死后需葬在澳门神学院),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两位后辈汤若望与南怀仁葬于他的身侧。 日本历史学者平川佑弘认为,利玛窦是第一位“世界公民”,这不仅是因为他涉足多个国家,和复杂人生经历带来的这些脸谱,更因为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事情的真相可能就是利玛窦来到中国的时候,这些原始资料其实都还在,只不过大臣们不能够告诉皇帝,因为过去郑和航海充实的是皇帝内库,大臣们家族没有钱赚了,相当于航海事业被官方垄断了。后来这些大臣联合起来忽悠了宣德帝结束大航海,自己却继续了郑和的事业,将航海做成了一门走私的生意,自己赚钱做大做强,他们手中...
在众多的传教士中,利玛窦可以说是他们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他的父母从小就想让他成为一个法律人才,十几岁时还送他去学习法律知识。可是他并没有成为父母期望的法律领域的人才,因为在他的学习期间,他更对教会的知识更加感兴趣。所以在三年之后,他放弃了法律,进入了耶稣会实习。他的兴趣...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在中国传教28年,后病逝在北京,并留在了中国,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最成功的传教士。他开创“利玛窦规矩”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主要表现在入乡随俗,把中国人崇拜的1#“老天爷”和天主教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