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者 [ wù zhě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wù zhě ] 断去一足的人。 金元两代对松花江下游直到黑龙江下游及精奇里江南北﹑乌苏里江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部落的泛称。兀者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善造船。元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进行统辖。明代习...
在古代文献中,兀者特指断去一足的人。如《庄子·德充符》中记载:“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成玄英在注释中解释说:“刖一足曰兀。”在唐代诗人杜甫的《入衡州》一诗中也有提到兀者:“寡妻从为郡,兀者安堵墙。”此句描绘了兀者的生活状态,尽管失去了一足,依然能够自食其力,...
兀者,是一个居住在辽阳行省北部,属于通古斯语族的群体,他们还有别称吾者、兀者或斡拙等。满语中表示森林的词汇,如清代的"乌稽"、"窝集"等,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兀者这个称呼。兀者部名的由来,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常在大山老林中出没。在历史记载中,兀者特指那些被施行刖足的人,"兀"这个字便来...
历史知识> 兀者 元东北边部族名。又译兀惹、吾吉、兀儿。女真语,野人之意。金兀的改之后。元时与吉里迷为邻。出貂鼠、水獭、海豹、海东青。先后隶开元路、水达达路及兀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至正三年(1343)、六年,曾相继起义反元。明初,西迁至今呼兰河。永乐初设兀者等卫以辖之。清称窝集,即今赫...
“雕”,但后来d辅音音变成z或j,所以,不排除辽金记载的兀者、兀的改和明清时期中国、朝鲜记载的“窝集”、“兀狄哈”甚至更早的“沃沮”(考古证明沃沮文化是以肃慎文化为主体,而且《李朝实录》记载嫌真兀狄哈出自秽貊,但嫌真兀狄哈的语言却是女真语)是勿吉、靺羯、靺鞨的同词异译或音变版本,我们习惯性...
兀者野人的意思 兀者野人含义解释 兀者野人 [wū zhě yě rén] 1.地名。兀者衞所在之地。又,吾者野人。兀者野人字义分解 纠错 兀 拼音:wù,wū,部首:儿,总笔画:3,结构:上下结构 兀字解释:wù 1. 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形容山秃。泛指秃。 3. 发语词。用于句首(多见于早期白话)。 wū 1. ◎...
兀者、水达达起事 兀者、水达达起事,元顺帝时期,因政府向居住东北山林之中和沿松花、黑龙两江滨水地区的通古斯语诸部勒索当地的一种猎鹰“海东青”,催逼无度,兀者(一作吾者)及水达达先后起事反元,前往镇压的元军万户买住被杀。起事从至正三年(1343)爆发起,时断时续,经过近10年,才在元军镇压下完全失败。
兀者是部落名。又作吾者、斡者、斡拙。辽代称乌惹、兀惹、乌若、乌舍、嗢热;金、元两代又称乌底改、兀的改、兀的哥;或称野居女直、兀者野人(一作吾者野人)。
兀者或兀者野人是一种泛称,它用以称呼广布于松花江下游直到黑龙江下游以及精奇里江南北、乌苏里江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