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留陀夷恍然大悟,向佛陀顶礼:"世尊,我终于明白了。以前我以为修行是要离开红尘,现在我知道,真正的修行就在世间。看到众生的烦恼,生起度化的悲心;面对世间的诱惑,练就不染的智慧。这才是觉悟的真谛。"佛陀微笑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众生,何来慈悲?离开烦恼,何来解脱?离开世间,何来佛道?
佛法在社会上存在,我们生活、住宿、安排这些都是世间法。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个“觉”就是要在一切因缘所生的法里面,没有染心、没有贪心、没有爱心,在世间而不染世间。你要认识,这个世间法就是佛法,不是另外有一个出世法。就是在这些生灭法中来了生死,你没有染,没有贪,不被这些生灭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四句偈颂是《六祖坛经》中,六祖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什么地方?就是在世间。佛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觉。但你要觉悟世间法,要明白万事万物一草一木,都在说法。但我们人背觉合尘,虽然眼见耳闻,但不认识这个法。所谓“当面错过,交臂失之。”不认识是非善恶,不...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曾经有人解释这两句,说这两句“不仅是理论,也不仅是信仰,而是一种活泼自在踏实的生活,只要练习到不因顺逆环境而产生爱或憎,就能太平无事,自由自在,所以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经论是语言、文字,假名为佛法。真实的佛法不是那三藏十二部经,它只是代表佛法。在大乘佛法中,真实...
听了佛陀的话,阿难似乎有了新的领悟。他开始明白,“不离世间觉”的真正含义。从那以后,阿难不再把修行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他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修心养性,在平凡的事物中体悟佛法的奥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磨练自己。只有深入世间,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精髓。那么,具体该如何...
“不离世间觉”,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时刻观照自心。觉知,是佛法修行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在行住坐卧中,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行为。通过正念冥想、禅修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步减少杂念,让心回归清澈,从而在纷扰中找到宁静。正如《心经》所言:“观自在菩萨,行...
佛所觉悟的法,不是别的东西,即尽世间一切所有事事物物,将他真面目看清,即是佛法;并不是矫揉造作出一个甚么法来。原来、佛的意思即是觉悟,佛是一个能觉悟的,无所不觉悟的人,所以讲佛在世间觉悟,并不要离世间而求一觉悟的法。通常人都知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何谓四大?地、水、火、风是。...
虚云长老依计北上拜见内阁总理熊希龄。内阁总理熊希龄早闻虚云长老之名,今日得见,便有意要试探,遂道:“你身在空门,这般东奔西走,岂不怕人说六根未净?”虚云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熊希龄诚服道:“妙哉!佛是人成的佛。”虚云道:“人是未成佛的人!”熊希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慧能及《坛经》的又一核心思想。慧能在在《坛经·般若品》的《无相颂》中形象地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谓“世间”,通解为“世界”,即指有情世间、众生世间、有情界;又指物器世间、器世界,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世间”、“...
佛法不离世间觉,何故是说?善知识,所谓修佛道者,乃于迷中有悟、悟、彻悟,是故,悟依迷立;所谓迷者,乃世间法体、法相、法用;所谓悟者,乃出世间法体、法相、法用,无世间法,无悟可说。以是,佛法乃从世间出离者,若离开世间法则无佛法。是故,佛法不离世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