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四...
最新章节: 【正版无广】第11章 《伤寒论》后序 医学 中医《伤寒论》,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由东汉的张机(张仲景)编撰。原为《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部分,一度散佚,晋时经王叔和搜集整理,名为《伤寒论》,北宋经林亿等校定,流传至今。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本书在我社电子书出版...
《伤寒论》,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由东汉的张机(张仲景)编撰。原为《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部分,一度散佚,晋时经王叔和搜集整理,名为《伤寒论》,北宋经林亿等校定,流传至今。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本书在我社电子书出版范围之内) 品牌:中版集团 上架时间:2020-12-01 00:00:00 ...
《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实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
《伤寒论》的整个学术体系与五行学说无关,所以这种解释也很牵强。有人认为这里的“痛下”指的是腹痛,因为腹部在下,而且96条的兼证里有“或腹中痛”,然而这种解释不符合实际。临床中少阳病腹痛与呕吐不一定同时存在,更不是腹痛导致的呕吐。“其痛必下”中的“痛”不可认为是疼痛,应该理解为病变或病症。“...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起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寒...
伤寒论 张仲景著 汉朝自然科学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展开∨...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
伤寒论 作者:【东汉】张仲景 分类:古典名著 字数:45859 免费章节/22章 序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第341条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