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 《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113⾸,应⽤药物82种.第⼀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发展、治疗、预后的⼀般规律、痓湿暍的...
《伤寒论》11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1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13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14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15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16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伤寒论》17 辨发汗后病脉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后序 随机 后汉书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宋朝官员、著名史学家范晔撰写的东汉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至汉献帝近两百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合称前四史。后汉.....
此条文描述的大结胸重症与阳明腑实证有相似之处,需要仔细鉴别。 大陷胸汤:大黄45g 芒硝80g 甘遂一钱匕 《伤寒论》传承千年,外感病求于伤寒,所以我将《伤寒论》的原文及方药直接整理好,每句条文为一个短文,便于中医同行参考。原文顺序我按照《伤寒论讲义》第五版教材来安排,这样便于查阅。祝各位同道医道精进!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宋版《伤寒论》 【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原文改用简化字。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