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仁德与个人荣辱的关系。 译文:孟子说:“国君只要能实行仁政,就可国泰民安,如果不施仁政,就会招致祸患屈辱。现在,人们不愿受...
首先,孟子强调了“仁则荣,不仁则辱”的观点。这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一种劝诫。实施仁政可以为国家带来繁荣昌盛,而不仁则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和耻辱。这种荣辱观体现了孟子对于统治者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 接着,孟子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恶辱而居不仁的愚蠢行为:“是犹恶湿而居下也”。这就像讨厌潮湿却住在低洼之地一样...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
“仁则荣,不仁则辱”原文及解释 名句:仁则荣,不仁则辱。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解释: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 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儒家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
如第一部分中,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这里提出的关键词是“仁”,接着指出“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即“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同时指出这样做的效果“虽大国,必...
如今这些人,非常厌恶屈辱,但仍然自处于不仁之地,这正好比既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 (2)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畏惧你了。2.这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
1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 。 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 。 (2 )孟子在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 (1)①施行仁政就能得荣耀,不施仁政,就会蒙受耻辱) (或“有仁德的人,能得荣耀,不仁不义之 人,就会蒙受耻辱) ” 3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