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 [ èr d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èr dì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莺黄 疟疾 诚恳 奇迹 才智 蹊跷 曙光 角逐 至少 猿人 吆喝 惨棘 ©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真俗二谛有七种之别。即:(一)三藏教之二谛,以阴入界等实法而成之森罗万品为俗谛,灭此俗谛所会之理为真谛;即承认诸法实生实灭,故又称实有二谛、生灭二谛。(二)通教之二谛,以幻有为俗谛,幻有即空为真谛;即不承认实生实灭,又称无生灭二谛。(三)别接通之二谛,以幻有为俗谛;别接通之人...
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指两种真理。小乘有部把认为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认为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中观学派把不知缘起性空,以为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的世俗理解称为俗谛,把懂得一切事物皆空、无自性,以此为真实的理解为真谛。
二谛是佛教哲学中关于真理层次的核心理论,指从不同角度对现象世界的本质与表象进行阐释的两种真实观。具体分为真谛(胜义谛)与俗谛(世俗谛),前者揭示万法皆空的本性,后者承认世俗经验中的现象真实。 一、真谛:超越现象的空性本质 真谛又称胜义谛,是佛教对终极真理的概括。它主张一切事物在...
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谛)相对立名,它是三论宗学说特点之一。三论宗人承印度中观之学,用二谛作中心来组织一切理论。二谛即:一、俗谛(又作世谛、等谛、世俗谛),二、真谛(也译作第一义谛、胜义谛)。典据 言教二谛的典据,是《中论·观四谛品》,而中论的典据,是...
二谛(èrdì) 两个层面上的真实。“谛”即真实不虚的道理。“二谛”一般指真谛和俗谛,分别又称胜义谛和世俗谛,即在终极本质和世间现象两个层面上各成立一种真实。这一分疏真理的方法始于阿毗达磨类的经典:世俗层面指名言表象,而胜义层面指真实存在的诸法,对应于不同的认知境界。二谛...
第一重二谛:从实有到缘生 在第一重二谛里,世俗谛为 “实有”。这是佛陀对凡夫认知的初步顺应,承认我们凡夫所感知到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我们看到一张桌子,它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有其形状、颜色和质地,我们基于日常经验认定它是真实不虚的存在。然而,胜义谛的 “缘生” 概念则揭示了事物更深层次的...
四重二谛,是佛教哲学用语,有很多种解释,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三论宗 三论宗僧诠、法朗一系所说二谛,是就能说的言教建立。真、俗二谛只是言教上的差别,完全属于说法化导的方法形式,为破空见俗谛说有,为破有见用真谛说空。随后嘉祥大师吉藏(549~623)为把这个意义阐明得更彻底,在《大乘玄论》卷一...
第一重二谛:实有与缘生 在第一重二谛里,世俗谛的 “实有”,是我们凡夫对世界的直观感受。我们看到山川的雄伟、河流的奔腾、人群的熙攘,这些事物在我们的认知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们的存在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一张木桌摆在眼前,我们能摸到它的质感,看到它的纹理,它在我们的感官世界里占据着明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