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算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译文: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不自见”,就是忘我,忘我则进入灵明的大道之境界,从而明白人生之真谛.圣人治国,不固执己见,处于忘我的境界,自然能够接纳...
有时候,不见自我,才能成就非凡;不自以为是,才能彰显自我。不自见,故明 “不自见”意味着不自我展示,不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可。这种低调的态度,反而能使人更加明智、更能凸显自己。低调,所以更关注内心的成长,而不是外在的评价。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拥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过份关...
“不自见,故明”见字通表现的现,自见就是自我表现。不自我表现,所以明亮。晦暗和明亮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从晦暗转化为明亮时,有道之人不需要自我表现,也就是不去人为地调高亮度,只需要按照规律做事,自然就会越来越明亮。“不自是,故彰”是字有赞同的意思,自是就是自己赞同自己,自我肯定。彰的意思...
他总是笑着说:“这都是因为我不自见啊,哈哈!”在文学的世界里,不见翁用他的智慧和幽默,诠释着“不自见,故明”的真谛。他告诉我们,有时候,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偏见,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和世界。
出自春秋·老子,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因此要舍弃后者而保持前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
直到一次偶然翻开《道德经》,读到「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这句话时,我猛然惊醒。老子用短短八个字,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真谛:真正有修养的人,懂得内省而不炫耀,懂得自爱却不自傲。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收敛锋芒,学会谦逊。慢慢地,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和谐。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气质...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自知不自见”,乃谓有自知之明,而不炫耀于外。自知者,洞悉己身,明优劣,识能力之界与内心之需。有自知之明者,能客观自评,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知其长,则能于适宜之域展才;知其短,则能勤学不辍,以求进益。然自知非易事,世人常为...
“伐”,夸耀之意;“矜”,骄傲之意。全句意为: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恃,所以能长远在途。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有所长进。《道德经》第24章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家的老庄,与佛家、儒家,三家教人的道理,几乎都是一样的。不过佛家、儒家是从正面上讲,老庄道家是从反面上说的。 反面说的意义深刻,不但深刻,而且更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因为佛家与儒家是从正面上说的,往往变成了教条式的告诫,反而使人产生抗拒性的意识...
【解析】[原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注]:自见:只看到自己;彰:表现、彰显;伐:夸耀;矜:自大。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