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征辟制 D. 科举制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A.军功爵制不符合材料中孝、廉这些标准,排除; B.汉代的选...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规定:“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该规定 A. 开辟了庶族地主参政的新途径 B.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 在当时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久,董仲舒又建议“岁贡各二人”。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又重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说明了汉武帝时选任人才的制度是( )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门阀制 D. 世袭制 相关知识点: ...
据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诏文“兴孝举廉”,及有司奏议“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所立巴郡太守张纳碑文云:“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上述材料可用于印证该时期(...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问题思考 (1)“孝”和“廉 ”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察举孝廉的选官制 度则是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贯彻与践行。 (2)说明当时选官重视人才的品德修养。 (3)反映了汉武帝对人才的渴求。
武帝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诏曰:“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当时,受诏对象是( )
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
西汉察举制实行初期,各地均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人也不举。于是汉武帝让大臣们“议不举者罪”,有大臣提出“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当即获得汉武帝的批准。 这一举措(D) A.实现了官员的高效选拔 B.解决了郡国并行制的隐患 C. 整顿了基层社会的秩序 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
《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据此可知,汉武帝( )A.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