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 [ shàng shān xià xiā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àng shān xià xiāng ] 一般指知识青年到农村、到山区、到边疆去参加农业生产,经受劳动锻炼。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相关成语...
而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政权逐渐出现腐化、堕落的迹象,则更坚定了毛主席和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心。而促成广大青年上山下乡的内部因素,便是当时中国工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时中国已实现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和初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但同时,毛主席也注意到一五...
1968年,17岁的温铁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去到山西省的农村“插队”。所谓插队,是指上山下乡在64年以后的另一种实践形式,即安插到农村生产队。“插队”最早是浙江省嘉兴县县委,为了弥补本县劳动力不足而施行的一条举措,因实施效果非常不错,得到了小平同志和周总理的大力支持,随后逐渐在全国开展。彼时的温铁军...
可见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还没有什么明显的迹象。当年,也就是1977年,又有171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同期因为招工、招生、病退、参军离开农村的有103万人。这样,到了1977年底,留在农村的知青共有864万人。 “文革”结束一年多之后,知青人数反而比1976年底更多了。二、对知青...
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是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很多当过知青的过来人,谈起那段岁月,也自然而然地说: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千百万知青的大返城,城市知青中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便也就跟着结束了。
当然,“上山下乡”运动的根本意义,还在于打破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演变,继而为大面积培养“接班人”提供先决条件。其实早在建国之初,西方的一些国家就曾试图封锁和遏制新生的人民政权。毛泽东同志为了抵制西方的”阴谋,以及为了解决城市知识青年就业问题,以独具创新意义的政治智慧,发动了这场以城市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
53年前,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那会儿争议挺多。不过现在回头看,人们对它的好评反而越来越多了。当初争议挺多的,就不扯国家层面的那些大道理了。简单说,当年知青上山下乡,2000万知青吃了大亏。算上他们的家人,保守估计至少有1.2亿人受到影响,这还没算上他们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在1970年,大家普遍认为知青...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真正开始引起城市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当时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国家决心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除了动员职工回乡之外,对于毕业之后不能升学,又一时无法安排工作的社会青年,都动员他们到农村和边疆去。在上海,几乎所有的街道和居民委员会都在谈论...
三、上山下乡运动的实施过程 (一)政策的推动 毛主席的号召 1968 年,毛主席发出上山下乡的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符合中国国情和当时的发展需求,旨在解决知识青年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以及城市的就业压力和农村的发展需求。周总理的关怀与措施 周总理为上山下乡运动费心劳力。从 1962 年开始,他不断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