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
从历史的角度宏观而言,此言并无不妥。若无“文化大革命”的落幕,上山下乡的浪潮亦难以为继。然而,若深入探究,则不难发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实乃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数年之后。“下次应多来一些。”(参见顾洪章、马可森著《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大事记》第147页)。此次,为了满足已故领袖的期望,代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成为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却依然值得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上山下乡运动正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它试图通过将城市的知识青年转移到农村,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虽然这场运动并非完美无缺,但它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中国应对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的一种尝试和实验...
历史地笼统地讲,这句话没有错。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不会有上山下乡的结束。但是细究起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是“文化大革命”画上句号好几年以后的事情。1976年12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有208名知青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一来这固然是因为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
【名词解释】上山下乡运动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年的8...
总的来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场社会实践。其奇迹之处在于,毛主席能够引导知识青年接受这一决策,而邓小平的终结决策则体现了对国家发展的更为现实的考量。这段历史,既是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面对挑战时的独特应对方式。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社会实践,引发了...
不难看出上山下乡运动被利用来掩盖失业问题: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人都可以找到给自己安排的位子。当年,不是毛,而是由刘少奇出面负责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把下乡政策这一苦果强咽下肚。刘并不掩饰当初决定搞下乡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他仅仅鼓励青年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还给他们勾勒出一幅美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一篇文章的批示与一个地方的传奇 在河南省郏县广阔天地乡的一个十字街口, 矗立着一座毛泽东塑像, 塑像中的毛泽东扬起右手, 跟许多地方的主席塑像无甚差别。唯一不同的是, 塑像底座上锲刻着毛泽东的手迹“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河南郏县知青纪念馆的毛泽东塑像 这座塑像是当地最醒目的...
AI解读历史:毛泽东时代红卫兵运动结束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由来及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历史由来 早期雏形(195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始于文革时期,其雏形可追溯至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并借鉴苏联垦荒经验,鼓励城市青年参与农村建设。这一时期主要针对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