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上山下乡运动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年的8...
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那就是:正确估计十年来的上山下乡正确理解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正确认识缩小三大差别的途径在充分肯定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情和贡献的同时,文章也实事求是地提到了知青们下乡以后生活不能自给, 不少人婚姻、住房、疾病等问题无法解决,很多地方缺少学习政治和文化知识...
上世纪50年代,由毛主席提出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影响了无数人人生命运的大事件。 对于这场运动的评价,经历者褒贬不一。 有人说是毛主席逼着他们去农村过苦日子,受了“委屈”。 但也有人说自己到农村去了一趟之后,脱胎换骨、长了见识,上山下乡这段经历,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那这场运动究竟...
中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因,源于50年代中期困扰社会的城镇就业压力,倡导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动员城镇青年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减少城镇的就业压力,把农村作为解决城镇多余劳动力的广阔天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不开跌宕起伏的经济背景,也离不开变化莫测的政治背景,随着“文革”的深入进行,上山下乡成为红卫兵运动的附属品,...
12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通栏标题下刊登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知青学习指示座谈会纪要,这无疑为当时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烈火添柴。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1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召集部分知青召开批林批孔座谈会的纪要,江青看到这篇报道后,当...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由来 自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咱们中华民族也算是正式摆脱了自从晚清以来备受战火洗礼的灾难时期,而这一切毛主席带领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伟大新中国的成立之后,接下来自然是百废待兴,必须要开始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家。
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
知青运动涉及面极广,负面影响有目共睹,论者大都将其视为“文革”的产物,对这场运动持否定态度。但它的发生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首先出现在50年代中期,其后有过一段沉寂;到了印年代初,掀起了第二个高潮,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印年代末,并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