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邦媛记得,当时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人,每顿饭开两桌,有时还得开第二轮。那时父亲每月寄来的钱已经跟不上物价高涨,齐邦媛的母亲只得每天上茄子炖土豆之类的大锅菜。再后来她陪嫁的首饰和积攒下来的数千元银洋,只够买一匹阴丹士林布了。一晚又一晚,齐邦媛听见母亲在床上叹气。 有一天,母亲很严肃地对齐邦媛说,你...
1974年,《珞珈》杂志编辑工作不再由校友会干事兼任,改为成立专门的编印小组,由徐叙贤校友担任召集人(主编),齐邦媛、夏道平等校友担任编印小组成员。此后,齐邦媛更多地参与到《珞珈》杂志的组稿和编审工作中来。1976年9月《珞珈》第49期“编者的话”便提到:“齐邦媛校友,本刊编印小组编辑人之一,一向对本刊编...
隔着淋漓的雨幕,齐邦媛看着张大飞上了车,疾驰而去。齐邦媛后来在《巨流河》中写道,那天黄昏,张大飞就穿着军雨衣站在操场的尽头,他是一个战士,也是一个等待着与恋人告别的男人。 高中毕业后,齐邦媛考入战时迁往乐山的武汉大学哲学系,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建议下,后转到外文系,从此与英文尤其是文学结缘。远...
据台湾媒体向齐邦媛看护郭太太求证,著名作家、学者齐邦媛于3月28日凌晨1时去世,享年100岁。齐邦媛。齐邦媛1924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47年大学毕业后去往台湾,受聘为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助教。2005年开始撰写回忆录《巨流河》,历时四年,于2009年出版,引发关注。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齐邦媛被问到“这本书受到关注,你...
澎湃新闻获悉,3月28日凌晨1时,《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去世,享年100岁。1924年2月19日,齐邦媛生于辽宁铁岭,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到台湾,1968年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1969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迄今。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
● 齐邦媛(右一)与父母兄妹 1925年,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兵败巨流河后,逃往南京,此后几年,母亲一人拉扯孩子。那个时代的婴儿死亡率在非常高,达到40%,齐邦媛是捡回了一条命,但她3岁的弟弟,却因为玩耍时被火炉烫伤,不久后死了。母亲接受不了幼子突然死亡的事实,精神变得恍惚。有一次煮饭时把手伸到柴灶里...
曾执教台大外文系四十年的齐邦媛,1988年自台大退休之后,仍持续教学、写书、评论、翻译、编纂各类文学书籍,努力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翻译为英文推展至全球。一直到81岁高龄,齐邦媛只身搬进林口长庚养生村,开始执笔写起了家族故事,只因「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 她感慨,犹太人、日本人...
齐邦媛 台湾知名作家、学者。1924年2月19日生于辽宁铁岭。中国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长女。1938年11月底,由父亲带往重庆,就读南开中学。1943年,联考入第二志愿武汉大学哲学系(彼此校址在四川乐山)。一年后转入外文系,受教于朱光潜、吴宓。1947年大学毕业,9月得台湾大学聘任外文系助教,到台北。2024年3月28日凌晨...
院里有一位名叫张采苹的女病人很喜欢齐邦媛,给她看很多文学书。齐邦媛一生中第一次真正认识死亡,就是某天下午张姐姐不见了,有人在她的房间里撒石灰。七七事变后日军逼近南京,齐邦媛和患病的母亲以及三个妹妹乘火车逃往汉口,二十天后日军将来此屠城。车顶都装满了逃难者的火车刚过第一个隧道,上面就传来哭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