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淋漓的雨幕,齐邦媛看着张大飞上了车,疾驰而去。齐邦媛后来在《巨流河》中写道,那天黄昏,张大飞就穿着军雨衣站在操场的尽头,他是一个战士,也是一个等待着与恋人告别的男人。 高中毕业后,齐邦媛考入战时迁往乐山的武汉大学哲学系,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建议下,后转到外文系,从此与英文尤其是文学结缘。远...
这一时刻终于到来了。2024年3月28日凌晨1点,两个有着薄薄小翅膀的天使,从东北的巨流河出发,飞到台湾桃园龟山长庚养生文化村,将齐邦媛的灵魂带到了南部哑口海。在齐邦媛的一生中,长城外的巨流河是原乡,台湾恒春的哑口海是归宿。15年前,齐邦媛在台湾桃园龟山长庚养生村枯坐了四年,以85岁高龄写就个人回忆录《...
1974年,《珞珈》杂志编辑工作不再由校友会干事兼任,改为成立专门的编印小组,由徐叙贤校友担任召集人(主编),齐邦媛、夏道平等校友担任编印小组成员。此后,齐邦媛更多地参与到《珞珈》杂志的组稿和编审工作中来。1976年9月《珞珈》第49期“编者的话”便提到:“齐邦媛校友,本刊编印小组编辑人之一,一向对本刊编...
谈到写《巨流河》的初衷,齐邦媛说:“下笔时完全没有想到会在大陆出版,主要是为了写给身边的台湾学生、朋友看,因为他们多数不了解这段历史。台湾像我这样的老人已经没几个了,所以我必须要说出来。”1930年,“九一八事件”前夕,齐邦媛离开东北来到南京;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前20天,她随东北中山中学师生经芜湖...
齐邦媛病愈回到南京,不久举家搬迁到宁海路,她也随之转学到山西路小学。伴随着二妹“静媛”的诞生,齐邦媛竟也无忧无愁地毕业了。 齐世英在南京的工作之一是照顾从东北过来的学生,而招待他们吃饭就成了齐太太最大的快乐。她不但请了一名山东厨师做面食,还带着李妈不停地在后院里腌酸菜,然后用托人从北平买回来的铜...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著有《巨流河》的知名作家、学者、教育者齐邦媛,于2024年3月28日凌晨1点辞世,享嵩寿101岁。已经不多的被尊称为“先生”的女士,又走了一位。齐邦媛先生。1924年2月19日——元宵节,齐邦媛生于辽宁铁岭,6岁时随父亲搬家至南京。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她逃难至重庆,后考入武汉大学。毕业...
院里有一位名叫张采苹的女病人很喜欢齐邦媛,给她看很多文学书。齐邦媛一生中第一次真正认识死亡,就是某天下午张姐姐不见了,有人在她的房间里撒石灰。七七事变后日军逼近南京,齐邦媛和患病的母亲以及三个妹妹乘火车逃往汉口,二十天后日军将来此屠城。车顶都装满了逃难者的火车刚过第一个隧道,上面就传来哭喊声...
这是齐邦媛,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其实,她从出生就没有名字,“邦媛”二字,还是那年孱弱垂危、差点被人抱走埋了之际,一位救了她的游医取的。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出自《诗经·君子偕老》,满含祝祷女子美好之意。只是,兵荒马乱的岁月,又哪里来的美好呢。东北沦陷之后,齐...
3月28日凌晨,著名作家、学者齐邦媛去世,享年100岁。 齐邦媛的名字为大众所知,缘于她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所著的自传体回忆录《巨流河》,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见证了大时代的变迁。该书被称为“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
曾执教台大外文系四十年的齐邦媛,1988年自台大退休之后,仍持续教学、写书、评论、翻译、编纂各类文学书籍,努力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翻译为英文推展至全球。一直到81岁高龄,齐邦媛只身搬进林口长庚养生村,开始执笔写起了家族故事,只因「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 她感慨,犹太人、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