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中药名。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性味归经 味...
作为食用,黄芪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每天10克以下,多用会产生内热和腹胀等不良反应。 黄芪食疗方: (1)黄芪茶能补中益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能再加上枸杞、党参等药材一起煎煮一下,就像煮花茶一样效果更好。 (2)黄芪粥材料:黄芪30g,大米10...
黄芪【别名】绵黄芪、绵芪 适应症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可主治脾胃气虚、气短、反复感冒、水肿、小便不利等。 黄芪,中药材名。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功能主治为: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
1、益气固表黄芪可以益气固表,主治气虚乏力,中气下陷。 2、敛汗固脱黄芪可以敛汗固脱,主治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 3、托疮生肌黄芪可以托疮生肌,主治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 4、利水消肿黄芪可以利水消肿,主治慢性肾炎。 食用黄芪要注意什么?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
膜荚黄芪:形态上和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6~13对,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0毫米;花冠淡黄色,长不及2厘米,子房被疏柔毛。荚果卵状长圆形,长2~2.5厘米,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毛。【产地分布】蒙古黄芪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膜荚黄芪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及疏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
1、黄芪茶 材料:生黄芪60~90克,大枣30克。 做法:加水煎煮30分钟后饮用,可反复使用。 功效:此方可抗压补气,利水退肿。 2、黄芪汤 做法:黄芪100克,人参、白术、肉桂各50克,捣成粗末,每次服用10克,加姜、枣,水煎后,去渣温服。 功效:此方以黄芪、人参补气,白术健脾,肉桂温阳;适用于中老年人脾属虚寒、中气...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2.补气养血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于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水肿尿少、肺气虚弱、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疾病。 黄芪可治疗的疾病较多,但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