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二年(875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弹尽粮绝的黄巢带领着余下十五万的起义军撤出长安,尽管坚持了一年多,绝大多数起义军仍在战斗中牺牲,黄巢只能含恨自杀。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唐王朝苟延残喘后对黄巢重要的历史意义视而不见,反而是黄巢在战争犯下的罪孽得到了放大,成了残暴的代表。提出“平均”打地主,革命之火初现 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不言...
黄巢的权力跟势力都到了人生的最高处。可是,随着地位越来越高,黄巢的性子也变了。他变得多疑又残暴,这慢慢成了他后来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在长安之战的时候,军队里粮草特别少。据史书上讲,黄巢的军队居然用了极其残忍的办法来弄吃的。“贼寇抓了人就吃,每天杀好几千。贼寇有春磨岩,弄了好几百个巨大的...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一次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农民大起义。作为起义军首领,黄巢以残暴著称,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无不血流成河,史书上更有黄巢军队以人肉为军粮的恐怖记载。正是在黄巢军队的刀下,除掉了中国历史上一颗危害近600年的“毒瘤”,那就是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的...
在唐末的纷乱时势之中,黄巢军队虽然一度转战全国还拿下了长安,但却并没有稳住脚跟、开创新的大一统朝代。 史书上留下了黄巢军“淘物”、“洗城”、“捣磨寨”等残暴行为的记载,这也是其被后世评价为“流寇主义”的一大原因。 不过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黄巢起义彻底终结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
但黄巢的暴行虽被载入史册供众人唾弃,然其却在无意之间,结束了维持600年之久的门阀世族社会,为后世制度开辟了新的一页。冲天香阵透长安 874年,河南、山东发生特大旱灾,土地颗粒无收,百姓叫苦连天。被逼无奈的黄巢听闻王仙芝起义的消息,便立刻于875年募起义军数万人,响应王仙芝的号召。刚刚起事的起义军,以...
884年7月13日,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兵败身死于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 黄巢曾响应王仙芝起义,在王仙芝死后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领导近百万农民军转战12个省,瓦解了唐朝将近300年的统治。880年,他领兵攻进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自称皇帝。
黄巢 黄巢,男,生于820年,死于884年,今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1] 人物经历 黄巢 874年,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河南最为严重,麦才半收,秋季的庄稼几乎没有,冬季蔬菜太少。
黄巢,一位开启了五代血腥乱世的关键人物。一分文士,二分商人,三分豪杰,四分暴徒,如果把这些加起来,也许就很接近一个十分的黄巢。关于黄巢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对于历史上的黄巢,我们一般的印象只有两个。一个是著名的诗人,著名代表作有《题菊花》,其中的诗句耳熟能详: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