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鸟类化石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现今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已发现的化石包括了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虾类、蛛形类和昆虫;脊椎动物的鱼类、两栖类、龟鳖类、离龙类、有鳞类、翼龙、恐龙、鸟类和哺乳类;以及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20多个门类的数千种化石。这些古生物化...
据推测,始祖鸟的个体大小与现生的乌鸦相仿,具备简单的飞行能力。其翼展约为45厘米,体长与人的单脚长度相当,体重估计在311至510克之间。这一珍贵的化石发现于距今约1.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鸟类化石,为揭示鸟类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图为始祖鸟羽毛的特写图片。关于鸟类的起源,学术界存在多种...
王敏供图现生鸟类头骨可动性的发生依赖于两个通道——头骨“侧面通道”和“腭部通路”,分别是由方骨-颧骨-方颧骨-上颌关联而成的头骨“侧面通道”,和由方骨-翼骨-颚骨-犁骨在腭面构成的“腭部通路”。但反鸟类化石的CT复原显示,该化石鸟类的“侧面通道”并不发育,“腭部通道”也未出现。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
记者从山东省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获悉,当地发现的距今1亿多年早白垩世的鸟类足迹化石近日获正式研究命名——“玲珑诸城鸟足迹”。据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张艳霞介绍,白垩纪不仅是恐龙等脊椎动物的重要辐射演化时期,也是鸟类广泛发育时期,国内外发现了大量早白垩世的鸟类足迹化石,对于了解白垩纪古地理、...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周忠和等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报道了一件名为多齿胫羽鸟的原始鸟类化石,正是上图中展示的这一件。 此前,学界一直认为,鸟类的尾骨和尾羽是协同演化的,而这次的发现表明,也许情况并非如此。
1982年甘肃玉门偶然发现的一件中生代鸟类化石,拉开了我国中生代鸟类研究的序幕。这件仅仅保存了一侧不完整的后肢的古鸟类化石,在1984年被命名为“甘肃鸟”。化石一经发现,便开始受到国际上同行的关注。然而,真正填补了这一早期鸟类进化历史空白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来自辽西的一...
扫描数据显示,保存在渤海鸟类化石上下颌中的替换齿均在奇数位置发育并且存在交替顺序的牙齿替换模式。这种牙齿替换模式是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表明原始鸟类也具有同样的替换模式。这种在爬行动物和原始鸟类当中广泛存在的牙齿替换模式暗示一种保守的控制机制调节着牙齿替换节奏。此外,我们将渤海鸟类(BMNHC-Ph1204)与始祖鸟...
从202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研究员、周忠和研究员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组建野外团队,在福建省内开展系统的古生物和地层考察工作。2023年11月,野外团队发现了一件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虽然仅有部分肩带骨骼从围岩中...
这是鸟类、恐龙的羽毛才有的特征。所以,确定一块化石是否属于虚骨龙的,要从显微结构上看化石上是否有虚骨龙羽毛独特的细微结构。始祖鸟的羽毛展现出了这些细微的特征,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虚骨龙家族的成员。有人说它就是现代所有鸟类的老祖宗,而事实可能是盗龙才应该获得这个名誉。可以从始祖鸟骨骼里辨认蜥形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