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碑记:魏《三体石经》《三体石经》刻于三国魏正始二年(241),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刊刻的第二部石经。刻本笔体与结构都很规正,因此常为初学者取作范本。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弘儒训,以重儒教。此外,石经...
快通过这个链接[GJ2313026.魏三體石經釋六卷訂正一卷.pdf]瞧瞧,说不定能满足你的需求~ 对这个资源你有啥想法,还想找其他类型的不?
”关于魏三体石经《尚书》、《春秋》残碑及未剖本拓本,近代洛阳著名金石学者和拓片收藏家郭玉堂先生在《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魏正始三体石经》中记载:清光绪年间,洛阳东龙虎滩村黄汉章屋基发现一小石,刻《尚书-君奭篇》,文为古文、篆、隶三体,山东古董商某购得之。龙虎滩村在洛水之北,民国十一年(1922年...
《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是200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立伟。本文对历代传抄或发现的魏三体石经古文作了全面收集,并通过与出土古文字材料的比较,对这些古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石经古文的形体演变特点。作者简介 赵立伟,中山大学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师。 200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
魏《三体石经尚书春秋》拓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又称《正始石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因用古文、小篆、隶书三极书体铭刻,故称《三体石经》。魏正始二年(241)刻。《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两经和部分《左传》,刻成后与《熹平石经》并立於河南洛阳太学。于晋代时...
提要:魏三体石经,立于魏齐王曹芳的正始年间(240~249),以古文(大篆)、小篆、隶书三体书写。清光绪、民国间残石陆续出土,仅见《尚书》、《春秋》两种。民国时三体石经拓片罕见真品,盖民国十三年后,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即赶赴洛阳严禁捶拓,王国维书信集中载日本神田喜一郎尝函恳其觅购,而王氏复函称已难购得。
提要:魏三体石经,立于魏齐王曹芳的正始年间(240~249),以古文(大篆)、小篆、隶书三体书写。清光绪、民国间残石陆续出土,仅见《尚书》、《春秋》两种。民国时三体石经拓片罕见真品,盖民国十三年后,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即赶赴洛阳严禁捶拓,王国维书信集中载日本神田喜一郎尝函恳其觅购,而王氏复函称已难购得。
曹魏三体石经残石拓片是近现代文物。此展品为民国拓本,原石不知现藏何处,原石宽49厘米,高93厘米。“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0—249年),故又称“正始石经”。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
新系列02:魏晋南北朝书法,三国魏《三体石经》《三体石经》刻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