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让人联想到王维“月出惊山鸟”的空灵意境,而高蟾的笔触更为苍劲有力。据记载,高蟾曾十年科场失意,屡试不第,这些经历也融入了他的诗歌,在这首诗中,渡头夜宿时的清风,既有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释然,又带着唐人特有的爽利。诗中的“天风”并非单纯写景,在唐代诗...
《秋》创作于高蟾多次科举不第的时期。当时,高蟾家境贫寒,生活困苦,长期的科举失利让他倍感失落和迷茫。然而,即便身处逆境,高蟾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首句“阳羡溪声冷骇人”,以“冷骇人”三个字形象地描绘了阳羡溪水...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首诗名叫《金陵晚望》,是诗人的题画之作。曾经登高时和浮云相伴,看着日暮沉沉中翠绿苍劲的景色,还曾陪伴着太阳缓缓落下,余晖中传来秋天的虫鸣声、鸟叫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一切又即将归于漫漫的长夜,再美好的世间万物终究归于寂静...
第1名 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是一篇题画作,当时唐王朝危机四伏,作者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满是深切担忧却又无能为力之情。此诗最精彩的是“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一句,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想象力丰富,...
晚唐诗人高蟾的诗,是逆境中生长的荆棘之花 —— 既有对命运不公的愤懑,更有不甘沉沦的倔强。他像一位在暗夜中举着火把的行者,用诗句照亮困顿中的奋进之路。从科场失意的自勉到对浮世的清醒审视,6 首经典之作,道尽人生跌宕中的坚韧与力量。一、寒士的傲骨:在尘埃里种下开花的梦想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在本文的五首诗中,《金陵晚望》高蟾以金陵的落日余晖和暮色苍茫,抒发了对故都盛衰无常的感慨。《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通过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的比喻,反映了社会地位与机遇的不平等,同时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淡泊心态。《春》则以宏大的自然意象和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
唐时,高蟾的诗,思路虽然清新,但在形式上追求奇险,寓意疏淡,内涵寡薄,是诗坛上的罪人。诗人薛能曾对人说过,我若是见到高蟾,一定赏他几个耳光子。然而高蟾的《落第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诗中所表现出的安于本分,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不卑不亢的精神...
高蟾一首《金陵晚望》历来为人所称道,堪称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 高蟾,晚唐诗人,今河北沧州人,出身贫寒,累举不第,参加科举,一连考了十次,才好不容易考中。他在乱世中颠沛流离,性格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相比较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来说,他算比较冷门的诗人。仅凭流传下来的三十几首诗篇,在《全唐诗》中...
比如说,晚唐时期的才子高蟾。他出身低微,不是什么门阀士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穷读书人。高蟾苦读诗书,十年科举,却都名落孙山。怀才不遇,人生挫折,让高蟾内心充满了悲痛。高蟾曾经在考试院的墙上,写了一首诗《春》,借此表达心中的不平与愤懑:“天柱几条支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晚唐诗人高蟾。1. 简介 根据唐才子传:高蟾,河朔间人。乾符三年孔缄榜及第。与郑郎中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初累举不上,题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云:"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