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铜柱,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造反,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历代文人的诗赋中常提到这一历史古迹。
【成语】:马援铜柱 【拼音】: 【简拼】: 【解释】: 《后汉书.马援传》:“峤南悉平。”唐李贤注引《广州记》:“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事又见《南史.夷貊上》。 东汉马援曾平定交阯,封伏波将军。他在交阯立二铜柱,作为汉朝南部国界的标志。后因用为咏马援功绩之典。 唐.杜甫《渚将五首》其...
同时,马援铜柱的位置记载飘忽不定,呈现出非常诡异的叠加态。譬如《隋书》等史料中,该铜柱位于林邑之北。以《吴录》为参考的一些文献中,则将铜柱定位于日南郡象林县南的西屠国。到《太平寰宇记》则称铜柱在今日越南最南端的金瓯半岛。与之相反,以唐朝樊绰的《蛮书》为首,一系列文献却信誓旦旦称马援铜柱见...
唐天宝年间,南诏叛乱,从其他方向打进了交趾并占领,马援铜柱才最终被拆毁。 也就是说汉朝伏波将军立下的铜柱,至少到汉朝灭亡都还屹立在交趾无人敢动。 交趾本来不服汉朝管辖,但马援率军来过之后就凭六个字,硬生生让立下的两根铜柱成为了镇国神物。 这就是当年汉朝的军威。
马援铜柱 [ mǎ yuán tóng zhù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mǎ yuán tóng zhù ] 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 神话传说中的天柱。 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的铜柱来作为汉朝南端的界柱,而这柱子成了越南人长久的梦魇,他们不敢将柱子折断,便朝它扔石头,结果久而久之那根铜柱所在的位置居然成了个小土丘。后来马援依然为大汉朝廷东征西讨,在北边击败了少数民族匈奴和乌桓的进攻,而岭南又一次出现叛乱时,马援甚至拖着六十多岁的高龄再次出征岭南,但由于天气炎热加...
《湘西土司纪略》中有《溪州铜柱记》篇,记湖南溪州有铜柱,位置在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附近。不过,这里的铜柱并不是马援所立,而是五代十同时期楚国的马希范所立(事见《新五代史·楚世家)),因马希范自称是马援后代,是以铜柱误传为马援所立。《水经注》卷三十六《林邑记》载:“建武十九年,...
为了显示自己的战功,便在交趾的边境立起了数根铜柱,表示这里以北都是东汉的疆域,这根铜柱上写着:铜柱折,交趾灭等等话语,后来就成了著名的马援铜柱。当时的交趾人对此很不服气,每次路过这里的时候,会向铜柱扔一些砖瓦,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座小山包(每过其下,辄以瓦石掷之,遂成丘)。
马援铜柱的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后汉书 ·马援列传》注引 《广州记》 曰:“援到交址,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水经注 ·温水注》引 《林邑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两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释义用法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址,在边界上树立铜柱,标志汉与外国的疆界。后用此典表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