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高阁依悬壁而建,瀑布流泉喧腾汇入江中,乔松挺立,士人倚栏目送飞鸿。竹丛似芦似草,山石松树笔法解散,具有马和之画派的特征。🌸 《柳塘鸳戏图》 绢本/设色23x24.4cm 🌸 描绘了柳塘清浅,桃竹横斜的春天景象,一对鸳鸯相对戏水。此幅无名款,旧题马和之作。🦌 《瀑边游鹿图》(传) 绢本/设色/册页2...
此外,马和之的画风与院画的总体面貌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马和之宗法北宋李公麟而有所变化,表现人物所用线条较为短促,运笔迅疾,兰叶描已变为后世所称之“蚂蝗描”。因此,马和之不是南宋画院的宫廷画家,他以“艺精一世,命之总摄画院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却并非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而应与李公麟等文人画家并列...
马和之抓住原诗中的某一个细节,画了一个捕鱼的场景,池塘中有两人划着小舟,肩上扛着捕获的鱼满载而归,岸上有两人正在谈论。此段意在表现政权安定后百姓生活的富足安乐,但含有对君主仍要“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劝诫之意。 马和之创作这卷《诗经》插图,笔法飘逸高古,...
马和之,中国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高宗时期(公元12世纪)。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宋高宗绍兴(1131-1162)中登第,画院待诏,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御前画院仅十人,和之居其首焉")。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仿"吴装"创用柳叶描(一作马蝗...
《赤壁后游图》是宋代马和之创作的一副绢本墨笔中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赤壁后游图》是马和之山水人物画的代表作,描写北宋文学家苏轼夜游赤壁的故事。画面夜色茫茫,江水浩荡,一叶扁舟随波漂泊,船中三人对坐,游玩赏景。该图人物生动传神,笔法工中带写,运笔流畅,衣纹作兰叶描,设色淡雅。画作内容 ...
李公麟影响,时人称其为“小吴生”。文物鉴赏 南宋马和之清泉鸣鹤图,纸本水墨,纵30厘米、横48.7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尺幅虽不大,但画的极为简逸潇洒,富有节奏韵律感。在这山谷幽静、溪水长流的山水间,一鹤隐于其间,抬头仰望,高空处一鹤飞翔,画面境界清远空灵,观之让人不染尘俗,志存高远。
马和之这般热衷于为《诗经》配图,与高宗和孝宗两朝皇帝对《诗经》的重视密切相关。两朝皇帝力求要在南宋初期重新恢复社会秩序,特别是要营造健康活泼、正气上升的社会局面,建立一个与徽宗不同的朝纲,抨击荒淫无度、无所事事的颓废者,为《诗经》配图是最好的陈述方式之一。画家马和之将《诗经・陈风》的十首诗...
在中国绘画史上,南宋大多数宫廷画家都是从北宋南渡而来,两朝画院画家马和之也是其中之一。 马和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年) 登第,官至工部侍郎,为高宗、孝宗两朝的画院画家。侍郎是仅比尚书低一职的要员,从三品。马和之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仿“吴装”创...
🌄马和之,这位南宋画家,以其独特的画风和精湛的技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的作品不仅在绘画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还展现出他在人物、山水、佛像等多个领域的深厚功底。🖋️马和之的画风飘逸高古,与南宋院体画法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人物画深受吴道子和李公麟的影响,但又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