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香严击竹 香严击竹:香严智闲禅师曾向沩山灵佑禅师请教佛法,但长时间没有领悟。有一天,他在山中击打竹子,忽然悟道。他回到沩山,将悟到的道理告诉灵佑禅师。灵佑禅师说:“汝见沩山了么?”智闲禅师说:“见了。”灵佑禅师说:“沩山何似竹?”智闲禅师说:“它们一样通过。”简洁这而则富有...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 香严击竹:香严闲禅师初参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香严闲禅师说:“我从百丈来。”百丈禅师说:“百丈没有你这个人。”香严闲禅师听了这句话,默然不知所措,于是就到侍者寮,整天将一支拄杖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三年。有一天,他忽然悟到百丈...
“香严击竹”是一则有名的禅宗公案,原文有些冗长,这里先做个简短叙述。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知识广博。百丈禅师圆寂后,他到师兄沩山灵佑那里去继续参禅学道。有一天,沩山禅师对香严说:“你在百丈先师处,聪辩伶俐。现在你自己说说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答不上来,回去翻遍了书本笔记,也没有答案,感叹...
某日,他在乡间偶然拾起一块瓦片,随意扔向旁边,瓦片击中了一棵竹子,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一声清脆的响声让香严智闲豁然开朗,大悟禅理。这个公案是我最喜欢的禅宗故事之一。禅宗有时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明明佛陀教导“无上心法不立文字”,但禅宗徒子徒孙们却喜欢用各种公案来阐释佛法。在这些公案中,“香严击竹”...
“香严击竹”~香严智闲禅师开悟的故事 香严智闲禅师(香严即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是沩山灵佑禅师的法嗣,青州(今山东益都)人。智闲禅师成年后即辞亲出家,观方慕道。当时,百丈怀海禅师尚在世传法,智闲禅师遂亲往参学,但直到百丈禅师圆寂时也未悟道,于是便改参师兄沩山灵佑禅师。有一天,沩山禅师...
聊公案香严击竹..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也。厌俗辞亲,观方慕道。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这首诗《颂古三首 香严击竹》由释嗣宗创作,通过表达一位僧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如何修行的主题,以及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一种坚守的信仰。诗中的第一句“粥饭随时养病躯,本无迷悟可关渠。”传达了一种简朴而虔诚的生活方式,通过清淡的粥饭来维持健康的身体,同时强调修行者不迷失于世俗的忧虑,专注于灵性的追求。
“香严击竹始迷开”出自宋代释印肃的《颂石头和尚草庵歌》。“香严击竹始迷开”全诗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宋代 释印肃 廓达灵根非向背,不关南岳与天台。父母未生前一著,香严击竹始迷开。《颂石头和尚草庵歌》释印肃 翻译、赏析和诗意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
第一个,香严击竹。 百丈怀海禅师大宏法席的时候,智闲禅师亲往参学。智闲禅师性识聪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问,他都能侃侃而谈。后来,百丈禅师圆寂了,他便去了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参学。 沩山禅师问他:“听说你在师傅那里,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说明你很聪明灵利。今天,不问你佛法的问题,请你回答:父母...
颂古三首 香严击竹 [宋代]释嗣宗 粥饭随时养病躯,本无迷悟可关渠。无端击着庵前竹,直至如今在半途。(0) 翻译与注释 暂无翻译和注释 参考赏析 暂无赏析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作者介绍 释嗣宗 释嗣宗(?~一一五三),号闻庵,俗姓陈,徽城(今安徽歙县)人。幼业经圆具,冠依妙湛慧禅师。后谒宏智正觉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