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分析已经很明了了,刘邦和项羽必定都容不下韩信,韩信若想自保,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而且他自立后也有抗衡刘邦、项羽的能力。韩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拒绝了蒯彻的意见,选择继续忠诚于刘邦。拒绝蒯彻,不是因为蒯彻的计谋不好,而是因为韩信并不认为蒯彻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了解蒯彻的生平,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他...
实际上,在淮阴侯韩信离世之前,其智囊谋士蒯通(也就是蒯彻,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就已被判处死刑。究其缘由,是蒯通站在为韩信谋划出路的角度,曾提议韩信自立以谋求三分天下的局面。他洞察到刘邦的猜忌之心,担忧韩信早晚会遭遇不测,故而极力劝说韩信自立。蒯通曾经精准地洞悉天下局势:彼时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愈...
公元前201年,项羽原部下、韩信的老友钟离眜来找韩信,正巧这时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便将计就计,命韩信取钟离眜首级来见他。此时,韩信并不知道这是个圈套。尽管钟离眜一直劝他及时自立,不要中计,但为表忠诚,韩信依然狠心砍下了好友的首级。等韩信来到刘邦面前,马上被刘邦的侍卫五花大绑。不仅如此,他还从“...
这里的齐王即田横,淮阴侯即韩信,以下就说说蒯通是如何坑死田横和韩信,同时又得以保全自己的。这里涉及两个历史典故,其一是乱齐之策,其二是三分之计。(《楚汉传奇》蒯通剧照)乱齐之策:秦亡后,蒯通为韩信谋士。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接连平定赵、代、燕三国,正打算一举攻破实力最强的齐国,立下不世功勋。
韩信身旁有位谋士,平日里才智过人,可惜因一场意外风波,不幸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他面不改色,大声疾呼:“容我言尽此句,而后赴死!”此言一出,即便是冷酷无情的刘邦也即刻转变心意,当即下令释放他。何言令刘邦变卦?其背后藏着何种惊世智谋?众人皆未料到,一言可救生,更令刘邦感慨万千!韩信于乱世中...
如果当初韩信当初能够采纳蒯通的建议三分天下,而是不是一心助汉灭楚,那么韩信真就能和楚汉三分天下,三方形成战略牵制,韩信也不至于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当初,刘邦和项羽两方都派遣使者来劝说韩信,刘邦的使者则带来了册封韩信为齐王的印绶,希望韩信领兵助汉一举消灭项羽集团。而项羽也派使者武涉来劝说...
蒯通看着韩信这副样子,不禁感叹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更难过权力关。他心里清楚,韩信这样不懂玩弄权术的人,将来肯定要为自己的这种性格吃大亏。谋士蒯通的智慧 刘邦统一天下后,就像蒯通说的那样,他逐步开始加强对韩信的控制。这一过程既显露出他政治上的手段,也是权力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原本说韩信功劳太大...
蒯通是韩信手下的一个谋士,他是一个非常圆滑的人。在韩信手下的时候,一心劝韩信谋反,想让韩信刺杀刘邦并且取而代之。蒯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给韩信讲了很多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韩信有能力称王,虽然韩信有所动摇,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正直忠心的人。韩信本意上是没有非分之想的,但是在蒯通的劝说下还是有了...
蒯通(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35年),字德堪,陈留郡人,是中国秦末汉初时期著名的军事谋士和政治家。蒯通早年曾在韩信的部下担任军事职务,并因其才智和谋略受到韩信的赏识。他曾参与韩信的多次战役,为韩信提供了宝贵的军事建议和战术策略。在韩信成为汉朝的丞相后,蒯通被任命为左丞相,成为韩信的重要...
公元前197年,吕后用萧何之计,把韩信杀死于长乐宫后,又抓了韩信的谋士蒯通。刘邦怒问蒯通:“你为何要劝韩信谋反,我要烹了你!”蒯通笑着说:“狗只为他的主人而狂叫,当时我作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自然要为韩信谋划!就如秦国失去一头鹿,天下英雄都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人都想去做陛下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