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从道义上讲,韩信确实做得不地道,有点背信弃义。但从韩信个人和刘邦集团的利益来看,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蒯通这一计,虽然让郦食其冤死,却帮韩信立下了大功,也让刘邦集团少了一个潜在的对手。这也看出了蒯通这个人,出主意只看利害,不怎么顾及道德。韩信平定了齐国,声威大震,刘邦为了稳住他,封...
韩信的谋士蒯彻(本名蒯通)在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后的结局如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春正月:韩信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而被诛。由于蒯彻此前曾向韩信献计谋反,刘邦遂从齐国召蒯彻前来,打算将其烹杀。 临刑前辩解:蒯彻在临刑前向刘邦辩解,称自己当时只是效忠韩信,并不知刘邦,且认为在群雄逐鹿中原之时,不...
这里的齐王即田横,淮阴侯即韩信,以下就说说蒯通是如何坑死田横和韩信,同时又得以保全自己的。这里涉及两个历史典故,其一是乱齐之策,其二是三分之计。(《楚汉传奇》蒯通剧照)乱齐之策:秦亡后,蒯通为韩信谋士。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接连平定赵、代、燕三国,正打算一举攻破实力最强的齐国,立下不世功勋。
另外,杀蒯通弊大于利。杀蒯通无非是憎恨当初他劝韩信反叛自己,仅仅是撒撒气而已,没有什么太大实际作用。蒯通当初辅佐韩信,都没能成功,如今韩信已经死了,蒯通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是谋士而已,成不了威胁。留着蒯通一人,也是为天下人树立一个榜样,像丁公那样的,不忠于自己的主人,纵使对他有救命之恩也照样...
实际上,在淮阴侯韩信离世之前,其智囊谋士蒯通(也就是蒯彻,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就已被判处死刑。究其缘由,是蒯通站在为韩信谋划出路的角度,曾提议韩信自立以谋求三分天下的局面。他洞察到刘邦的猜忌之心,担忧韩信早晚会遭遇不测,故而极力劝说韩信自立。蒯通曾经精准地洞悉天下局势:彼时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
如果当初韩信当初能够采纳蒯通的建议三分天下,而是不是一心助汉灭楚,那么韩信真就能和楚汉三分天下,三方形成战略牵制,韩信也不至于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当初,刘邦和项羽两方都派遣使者来劝说韩信,刘邦的使者则带来了册封韩信为齐王的印绶,希望韩信领兵助汉一举消灭项羽集团。而项羽也派使者武涉来劝说...
公元前196年,韩信死后,被诛三族,与他有牵连的人也一一被打入大牢。可有这么一个人,不仅成功从刘邦的虎口脱险,后来还成了丞相曹参的宾客,最终得以善终。他叫蒯通。作为韩信的谋士,他忠心耿耿,事事都为韩信考虑。楚汉相争期间,韩信能够被封为“齐王”,也是因为蒯通。但同时,韩信也因此陷入万劫不复。怎么...
韩信帐下也有位善于策划阴谋的谋士蒯彻,他的才能与陈平媲美。然而陈平能多次在危机的情况下帮助刘邦解围,蒯彻为何没能在韩信危机时拯救他呢?一个谋士是否厉害,不用看他出过多少精巧的计策。韩信夺取齐国后,蒯彻建议他摆脱刘邦在齐国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看似平平无奇,事实上蒯彻在当时已经为韩信...
公元前197年,吕后用萧何之计,把韩信杀死于长乐宫后,又抓了韩信的谋士蒯通。刘邦怒问蒯通:“你为何要劝韩信谋反,我要烹了你!”蒯通笑着说:“狗只为他的主人而狂叫,当时我作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自然要为韩信谋划!就如秦国失去一头鹿,天下英雄都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人都想去做陛下想做...
韩信身旁有位谋士,平日里才智过人,可惜因一场意外风波,不幸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他面不改色,大声疾呼:“容我言尽此句,而后赴死!”此言一出,即便是冷酷无情的刘邦也即刻转变心意,当即下令释放他。何言令刘邦变卦?其背后藏着何种惊世智谋?众人皆未料到,一言可救生,更令刘邦感慨万千!韩信于乱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