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避免“隐性逃课”,就要在提升课堂吸引力上下功夫。以沉浸式理念吸引学生回归课堂 沉浸式理念运用于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心流”概念。他认为,人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时,能全身心投入并获得高峰体验,即形成“心流”。起初,沉浸式理念运用于...
思政课要避免“隐性逃课”,就要在提升课堂吸引力上下功夫。以沉浸式理念吸引学生回归课堂 沉浸式理念运用于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心流”概念。他认为,人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时,能全身心投入并获得高峰体验,即形成“心流”。起初,沉浸式理念运用于...
1. 性别:男生因对大学学业的负性认知高于女生,发生隐性逃课的可能性高于女生 2. 年级: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对学习环境负性感知低于大三以上年级大学生,所以隐性逃课的可能性低于大三以上年级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求知欲和纪律依从性更高,随着...
“隐性逃课”是相对于逃课的一种说法,学生没有真正逃课,并不违反校纪校规,但是人在课堂心却不在,听课效果与逃课相差无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抓住学生特点开展教学的同时,引进先进理念为我所用,致力于教学改革创新,让学生耳目一新,让...
2.“隐性逃课”的对策分析 “隐性逃课”的涉及面之广, 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力之深, 都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大重要问题,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 目的在于找出对应的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隐性逃课”现象, 恢复高校教学应有的面貌。 2.1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 篇1 一、隐性逃课行为的成因 看似人满的教室里,常常出现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各谋其事的景象,然万事皆有因,无风不起浪,隐性逃课行为的背后必定有着深层次的成因: (一)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其主导因素 思维意识决定个人行动,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其出现隐性逃课行为的直接因素。这其中包括有为贪恋...
“隐性逃课”是相对于逃课的一种说法,学生没有真正逃课,并不违反校纪校规,但是人在课堂心却不在,听课效果与逃课相差无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抓住学生特点开展教学的同时,引进先进理念为我所用,致力于教学改革创新,让学生耳目一新,让...
一、概念辨析:从“隐性逃课”到“真实性在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媒体以强大的技术关联性和信息生产力与大众需求高度耦合。“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智媒时代拉开帷幕,一方面为学生筑起光怪...
“隐性逃课”研究综述,“隐性逃课”研究综述 上传人:jszx2 · 上传时间:2015-05-12 1/1VIP精选文档 11 2009年高考陕西文科数学卷解析 7 机械社区关于步进电机的讨论 9 安信证券-估值与盈利监测周报-091227 6 江苏省海门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VIP文档折扣下载 APP内阅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