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东阳街道创造路11号附2号,是一幢名叫“潜庐”的院子。1940年秋,陈望道为避免汪伪特务的迫害,从上海经香港辗转到达重庆,任教于内迁北碚东阳镇夏坝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和新闻系,寓居刘肇隆的院子,改名“潜庐”。这幢岁月斑驳的小院,是陈望道在抗战期间复旦大学任教的住所,承载着陈望道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往事。
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复旦大学的陈望道、倪海曙和上海地区的袁雪芬、张乐平、白杨等作为华东地区代表团的成员,于6月底动身北上,代表团团长是陈望道在浙江“一师”任教时的学生冯雪峰。代表团启程当天,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特地设...
陈望道故居,位于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后分片110号,占地面积约430.9平方米,建筑面积294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陈望道故居整体由一座三合式院落与前花园、柴房等组成,建筑基本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具有浙中民居的典型特点,故居内陈列有...
“1927年9月,陈望道出任复旦大学国文系主任,住进了北四川路底永安里。1928年9月,大江书铺在虹口区东横浜路景云里成立,陈望道是创始人之一。陈望道与虹口也有着不解之缘。”近日,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成员来到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大家讲述了陈望道的一生。复旦大学志愿服务队成员讲述陈望道的...
《望道》着重展现陈望道一生中的高光时刻:翻译《共产党宣言》。多年后,陈望道与戴季陶(吴晓亮 饰)再次相见,面对戴季陶的所谓“劝言”,陈望道丹心不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无怨无悔地说“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作为“望道者”的陈望道,此外,电影还选取了...
我的父亲陈望道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任命的复旦大学校长,在校长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25年,为复旦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复旦人都尊称他为“望老”。我与他一起生活了28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复旦大学工作,又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12年。他不但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爱生如子、爱校...
陈望道研究社会科学而又要以中国语文为中心,是因为他感到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也就是正确地掌握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启发民智和思想解放是极端重要的。 他认为:“语言文字问题是我们社会生活上的基本问题。靠着语言文字,我们才可以经营社会生活。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不正确,处理得适当不适当,往往在...
自从1977年10月29日父亲陈望道永远离去,至今已将整整45年。家中瓷盘中几颗红豆,勾起了对父亲无限思念。图|本文刊发在《新民晚报》10月23日第24版 相思因情深 1930年,父亲与母亲蔡慕晖举行了一场简单、文明而又浪漫的婚礼:既不放鞭炮,也不设宴席,而是在东阳蔡宅乐顺堂正中悬挂上孙中山的遗像,桌上放着红烛...
今天是陈望道老校长逝世45周年,让我们一起重温望道精神,发掘复旦园里点点滴滴的望道——01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在复旦校园,有这样一栋小楼,它是陈望道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为纪念他翻译首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旧居被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102年前,他翻译的这本著作引领了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