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使 [ fáng yù sh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fáng yù shǐ ] 职官名。唐武则天时始设于夏州﹐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以后废置无常。至宋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辽南面官系统中有防御使。清代各省驻防军中设防御...
唐肃宗至德以后,于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掌管军事,由刺史兼任。见《旧唐书·职官三·防御团练使》、《新唐书·百官四下·防御使》。宋代防御使为虚衔,见《宋史·职官六·防御使》。金有防御州,此防御使为州官,“防御使一员,从四品,掌防捍不虞、御制盗贼,余同府尹。见《金史·百官三·诸防御州》。明代不...
起初,设立“道”是为了像眼睛般审视各州刺史,以“观察使”、“巡察使”等名目赋予其监察职责,皆属临时差遣。然随事务繁忙,这些称谓在安史之乱前由虚转实,至唐肃宗时,“观察使”正式登台,执掌一路大权。自武则天起,面对军事需求,州郡的守护者——“防御使”应运而生,如同英勇的卫士。安史之乱后,州...
成语(Idiom):防御使(fáng yù shǐ)发音(Pronunciation):fáng yù shǐ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在战争中担任防守任务的将领或军事指挥官。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防御使是指在战争中负责防守任务的将领或军事指挥官。他们负责策划和指挥防守战斗,保卫领土和人民的安全。防御使通常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丰富的...
历史知识> 防御使 官名。唐圣历中始以夏州领防御使。安史之乱起,大郡、要害之地皆置,或称防御守捉使,位团练使下,掌本辖区军事防务。有副使、判官等属。其后,诸州刺史不带团练使者多加此衔,或与团练使互兼。诸道不设节度使处或置都防御史以领军务。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定为准从五品。宋初分实任与遥...
防御使最初也是纯粹的武职,都防御使管数州军事,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唐代后期,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都防御使也有升级为节度使、观察使的。观察使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既管军亦管民。观察使为唐朝始置,一开始是由中央派出的使者充任,主要职责是监察各州县地方官政绩(也叫采访使),二年一换。唐中叶...
百度文库 期刊文献 图书防御使名词解释防御使名词解释 防御使名词解释: 防御使,官名。武周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防御使全称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 百度营销 ...
根据《旧唐书》记载,到乾元年,唐一共有三十二个节度使,七个观察使,两个经略使,三个防御使,一共四十四方镇,乾元后期根据战争形势变化,方镇数量时有增减。四、枢密使的产生 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全权委任了节度使一切大权,地方军力开始大增,皇帝肯定不放心,于是加强了监军制度。这时,开始推广宦官监军(这时...
防御使一职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早出现在唐代武则天时期,起初仅设于夏州,用以抵御外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防御使的设置扩展到了中原的军事重镇,主要职责是管理军事事务,通常由刺史兼任。值得注意的是,防御使这一职位有时会与团练使互相兼任,但具体设置并不固定。进入宋代后,防御使...
在古代的行政架构中,刺史与府尹作为地方行政的首脑,他们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当今省级行政区的最高领导——省长。然而,当我们谈及地方的军事事务时,节度使、经略使和防御使则是不可或缺的领导者,他们共同构成了古代地方军事体系的核心。在唐朝时期,为了管理和指挥全国的军队,朝廷采用了府兵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