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让六使制度走向衰落的,是藩镇割据的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节度使开始"集权",不仅兼任观察使、防御使,还把经略使、按察使的职权都收归己有。武宗时期,一位节度使竟然在军中设立了自己的"六部"!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枢密使的遭遇。本是禁军统帅,却渐渐被宦官把持。宣宗时期,枢密使仇士良竟然不...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节度使是带着符节的,有权力直接斩杀犯人。因此,从地位上来讲,节度使比经略使要高一些。另外一个不同点是,和后来的节度使比起来,经略使并不是一直都有。要是经略使同时担任节度使,那经略使就只是临时当当,真正的官位还是节度使。等事情办完了,经略使的印就得交上去,只带着节度使的印就...
在历史的军事画卷中,防御使这一角色起初纯粹是武力的化身,他们如同军事领域的领航者,统辖着数州的军事大权,尽管其地位在节度使之下略逊一筹。然而,到了唐代晚期,随着藩镇势力的悄然膨胀,都防御使们也迎来了他们的“升职记”,不少佼佼者成功晋级为节度使乃至观察使,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这位观察使大人,...
唐朝刺史、府尹、都护、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防御使哪个大?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关系,节度使这个职位显得非常拉风,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旌以专赏,节以专杀,才敢于盛唐起兵谋反。自然这个职位也被认为是地方一级最大的。其实并非如此,按照唐廷最初的定位,它只是临时性的官职,而且只管军,不管民,至多...
简而言之,按照权力层次进行排列,可以表述为:最高的是大都护,紧随其后的是节度使,然后是经略使,接下来是观察使,之后是都防御使,府尹(或称留守)紧随其后,然后是刺史(或称为太守),州防御使位列其后,最后则是团练使。这样的排序清晰地体现了各个职位在权力层级上的相对位置。
防御使最初也是纯粹的武职,都防御使管数州军事,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唐代后期,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都防御使也有升级为节度使、观察使的。观察使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既管军亦管民。观察使为唐朝始置,一开始是由中央派出的使者充任,主要职责是监察各州县地方官政绩(也叫采访使),二年一换。唐中叶...
【五、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纷纷割据】唐朝中后期,藩镇们如同英勇的战士,纷纷崛起,他们针对安史之乱的余波,展开了一场场围剿、遏制、防御的较量。依据《唐朝藩镇研究》,他们可被形象地描绘为四大阵营,各自为守护大唐江山而奋战。黄巢起义犹如一把锋利的剑,斩断了原有的割据局面,却又如同狂风骤雨,让局势变得...
根据《旧唐书》记载,到乾元年,唐一共有三十二个节度使,七个观察使,两个经略使,三个防御使,一共四十四方镇,乾元后期根据战争形势变化,方镇数量时有增减。四、枢密使的产生 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全权委任了节度使一切大权,地方军力开始大增,皇帝肯定不放心,于是加强了监军制度。这时,开始推广宦官监军(这时...
防御使最初也是纯粹的武职,都防御使管数州军事,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唐代后期,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都防御使也有升级为节度使、观察使的。 观察使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既管军亦管民。 观察使为唐朝始置,一开始是由中央派出的使者充任,主要职责是监察各州县地方官政绩(也叫采访使),二年一换。唐中叶以后,...
郭威反叛前身份是枢密使、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 五代中其他边陲诸国的建国前的身份也都是节度使、或经略使、或观察使、或防御使。 到赵匡胤这就有点意思了,赵匡胤黄袍加身前的核心身份是殿前都点检。 唐末以来历代军阀都有兼任节度使,赵匡胤时经历了大的变化,其中原因是周世宗的军制改革。要理清这中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