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唐,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观察使与防御使互相攻杀的局面。会昌五年,江西观察使钱镠与防御使刘审交战,双方各自调动数万兵马,打得不可开交。朝廷派出使者调停,两人居然都不买账,使者只得灰溜溜地回京复命。然而,这种权力制衡的局面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藩镇势力的坐大,很多地方的观察使、防御使都被节度使兼任。
防御使,简单点说就是负责防守的官员,全名叫做防御守捉使。这个官职是从武周时期开始有的,分为都防御使和州防御使两种。防御使一开始就是个专门负责打仗的官职,都防御使呢,管着好几个州的军事事务,地位比节度使稍微低一点。到了唐朝后期,因为那些藩镇的势力越来越大了,有的都防御使也就升官了,变成了节度使...
观察使为唐朝始置,一开始是由中央派出的使者充任,主要职责是监察各州县地方官政绩(也叫采访使),二年一换。唐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相当于清代的总督。州防御使则管一州...
唐朝刺史、府尹、都护、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防御使哪个大?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关系,节度使这个职位显得非常拉风,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旌以专赏,节以专杀,才敢于盛唐起兵谋反。自然这个职位也被认为是地方一级最大的。其实并非如此,按照唐廷最初的定位,它只是临时性的官职,而且只管军,不管民,至多...
简而言之,按照权力层次进行排列,可以表述为:最高的是大都护,紧随其后的是节度使,然后是经略使,接下来是观察使,之后是都防御使,府尹(或称留守)紧随其后,然后是刺史(或称为太守),州防御使位列其后,最后则是团练使。这样的排序清晰地体现了各个职位在权力层级上的相对位置。
【五、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纷纷割据】唐朝中后期,藩镇们如同英勇的战士,纷纷崛起,他们针对安史之乱的余波,展开了一场场围剿、遏制、防御的较量。依据《唐朝藩镇研究》,他们可被形象地描绘为四大阵营,各自为守护大唐江山而奋战。黄巢起义犹如一把锋利的剑,斩断了原有的割据局面,却又如同狂风骤雨,让局势变得...
根据《旧唐书》记载,到乾元年,唐一共有三十二个节度使,七个观察使,两个经略使,三个防御使,一共四十四方镇,乾元后期根据战争形势变化,方镇数量时有增减。四、枢密使的产生 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全权委任了节度使一切大权,地方军力开始大增,皇帝肯定不放心,于是加强了监军制度。这时,开始推广宦官监军(这时...
防御使,同样以军事为主,由大郡刺史兼任,治军事,不赐旌节。上元后,改称团练守捉使,与团练兼置,设副使、判官,权力相对有限。观察使,起源于监察官,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类似汉代刺史,兼都防御使,军政民政一体,但无旌节,权利接近节度使,地位则稍逊。在未设节度使的地方,多设观察使,尤其在...
观察使这个官职就更有意思了。它既管军又管民,一是中央派出的临时监察使,后来慢慢变成了常设职位。到了唐朝中期,很多节度使都兼任观察使。在没有节度使的地方,观察使就成了一方诸侯,管辖范围可大可小,有时候一个观察使能管好几个州。防御使和团练使相对低调一些。防御使有都防御使和州防御使之分,都防御使...
团练使,全名团练守捉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自卫队)的军事官职。 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团练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统处置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