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兰波自己而言,绝对隐喻是与他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相符的,这一特征在后文中会以“感性非现实”这一关键词加以论述。《醉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扩展行为。间或也安插了停顿,但是在这之后扩展得到了新的急剧推进,在某些诗句中达到了混乱的爆发。这一过程是以某种宁静开始的,起初还只是顺流漂荡。但即使是这种...
陶鑫- 醉舟 (Live)
兰波诗歌《醉舟》原文及赏析 【导语】: 由冷漠的河流浮泛而下, 我感觉我已无牵夫引航; 红番呼啸地掳他们打靶, 将他们裸身钉于彩栏上。 或运英棉,或运佛兰德麦, 我对船员们漠然不关心。 喧哗一跟我的牵夫完结, 波神任我随心到处 由冷漠的河流浮泛而下,我感觉我已无牵夫引航;红番呼啸地掳他们打靶,将他们...
《醉舟》是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的名篇,创作于1871年。诗中,诗人自比舟,离别古老欧洲的束缚,周游世界。作品以“醉”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感官与色彩描绘,展示了象征主义的先声。《醉舟》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包含人生阶段、帝国主义兴起、以及对革命的同情等多层意义。全诗共25节,分为五部分,以...
醉舟 兰波/ 王以培译 沿着沉沉的河水顺流而下, 我已感觉不到还有纤夫引航: 咿咿呀呀的红种人已把他们当成活靶, 赤条条钉在彩色的旗杆上。 我已抛开所有的船队, 它满载弗拉芒小麦或英吉利棉花。 当喧闹声和我的纤夫们一同破碎, 河水便托着我漂流天涯。
🌊兰波的《醉舟》以航行喻人生,描绘了由河入海、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旅。🍾诗中,“我”在诗海与情海中徜徉,逐渐明悟世事,心境微醺飘然。🍷幻象与现实交织,醉态酣畅,难以分辨。🥂尽管厌倦、脆弱、迷失,但理想未灭,“我”仍勇往直前。🚀回首来路,怀念故乡与童年,但旧制度与理念不足惜。🏠漂泊的终点是死...
《醉舟》是兰波十七岁时的作品,也是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兰波通灵说的具体应用和示范。兰波所谓的通灵,指的是一种超人的本领,既能看到、听到、感到凡人看不到、听不到、感不到的东西。他认为杰出的诗人都应该是通灵者,只有通灵的诗人才能达到“未知”的境界,写出真正的诗篇。而要通灵,就必须打乱...
《醉舟》(国际片名:Drunken Boat)故事讲述:需要一部毕业作品结束学业的姚露,除了苦寻不到心仪的电影题材还总被家庭琐事阻碍,几番失败后,逃去农村的她遇见了一个自称杜甫的疯子。就在她以为终于找到了完美的纪录片题材时,杜甫却准备自杀的故事。影片评价 导演王雪琪:长久以来,人们共同分享着一种幻象。为了...
《醉舟》是典型的“兰波式”诗歌,这里有蔑视一切的傲狂狷介和独往独来的潇洒气度,也有着耽溺于感官陶醉和想象迷狂的抒情倾向。全诗是船(“我”)的独白,亦是诗人的自语,正体现兰波“诗人是通灵者(voyant)”的观点。 ▌醉舟 当我顺着无情河水只有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