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酃县的得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明嘉靖《衡州府志》中提及,取自古代酃县(即汉酃县)之名;二是清乾隆《酃县志》所述,因县城附近的酃泉而得名;三是因酃湖而得名。至今,这三种说法仍存在争议。然而,明嘉靖《衡州府志》的说法似乎更为可信。共和国《酃县志·隶属》中详细记载,宋嘉定四年(1211年)...
根据史籍记载,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县,汉代之“酃县”属长沙郡(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在今衡阳市东及衡南县一带,至东晋并入县治在湘江西岸的临蒸县。而自南宋起沿用七百余年之“酃县”,汉代则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至宋嘉...
炎陵县原名酃县,而最早叫酃县的却在衡阳 炎陵县原名酃县,而《水经注》里面提到的酃县是在衡阳市附近,难道县城能移动约140公里?从衡阳移到今炎陵县城。其实这是两个酃县,一个为衡阳的“前世”酃县,一个为今炎陵的原名酃县。《水经注》云:“(耒水)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
酃县的得名,源于衡阳市境内的酃湖。耒水汇入湘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湖和无数个小湖。 历史上酃湖最大时有几十平方公里的水面。古人特意造“酃”字,酃,从“雨”从多“口”从“邑”,故名“酃县”。 酃县从公元前202年设立,晋代395年酃县并入临蒸县,这个县名用了近600年。 宋代的茶陵县由长沙府管辖改为衡州...
炎陵县的前世今生:从酃县到炎帝陵 炎陵县,这一名称的变迁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起源于酃县,这个名称因境内存在炎帝陵而得以更改,象征着炎黄子孙的始祖之地。在宋朝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湖南安抚使曹彥约在平定黑风洞农民起义后,为了更好地管理边远山区,上奏朝廷析置酃县,以汉酃县之名命名,隶属...
酃县,拼音:líng xiàn,酃县在哪里:县名。位于湖南省东境偏南,与江西省交界。始置于宋,民国三年置县。境内盛产水果、茶叶等。
衡阳市《酃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初稿完成编制湖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酃县故城遗址,城址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位于大城西北角,小城、大城外都设有护城河,仅小城外侧有城墙。城址南北长约650米、东西宽约550米,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据文献记载,衡阳酃县故城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历经西汉、东汉、三国,至...
今日出清一张旧藏的湖南抗战故纸——酃县小学教员登记证书。说到这个县名以及这个字,恐怕大家没几个认识。此字读“líng”,我查了一下,其最初的意思乃是一种古代炊具,后来几乎专用于地名。不过搁现在连地名也省了,因为酃县已在九十年代改名为炎陵县(今属株洲市),这样一来,以后认识这个字的人估计会更少...
老城往事---株洲炎陵。原名酃县。下图百货商场,城区最热闹的地方,看这街头拥挤的人群就知道了,我相信你肯定也有到过。下图酃县改名炎陵县当天,你知道是哪一年吗?下图龙王井,一位妇女正在打水洗衣服。如今不知道这口井还在不在?下图90年代初的沔度,相信很多朋友不知道“沔”这个字怎么念吧?哈哈。下图1981年...
在衡阳市郊的酃湖乡酃湖町,坐落着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酃县古城遗址,这是一座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据史书记载,酃县古城源于西汉时期,东晋时曾被废置。1952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座古城的风貌,其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东临老茶亭,南接胡家台,西靠排渍站,北濒耒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