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这是正一派道士对天师道创教人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教主的尊称。 方丈:这是对道教十方丛林道观主持人的称谓,其所居静室亦称方丈。 监院:道观内,对仅次于方丈的全观事务总管者的称谓。 住持:道教庙观内维持道法和总持事务的道士,都可以称为住持。道教徒的称呼多种多样,每个称呼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
“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东汉时称传道者为天师,张道陵创立正式道教称为天师,其后代子孙世袭“张天师”称号。道教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为“宗师”或“大师”。 对道士还有几种称呼: (一)法师:是对教内精通教义教理、能为人师者的道士的尊称;道士中学法精进、能主持斋仪的人,亦称为法师。
加入道教有两种途径:一是成为正式的道士,包括全真派道士和正一派道士,前者需在道教宫观出家,后者则无需出家。二是成为道教居士,只需到道教宫观办理皈依手续,获取皈依证即可。在道教中,信徒可划分为四大类别:信士、居士、道士和法师。信士是信仰道教但尚未经过宗教认定仪式的人。居士则是正式的道教信徒,他们已经...
一般而言,道教徒大致可分为道士、居士、学士、隐士、信士几类。尽管其称谓不同、表现形式有别,但都是信道、学道、修道、弘道者,故统属道教徒之范畴。 在家道教徒(散居正一派道士、道教居士)的修持,从本质上讲信住庙道教徒(道士)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而...
历史上如曹信义道长一般的道教徒们,他们的身影曾一次次出现在杀敌的最前线,为国家的安定统一贡献出一份最具有实际含金量的行动。 那些虽处庙堂之远却仍心忧天下的道士们的事迹,他们本有能力去左右天下,却在信仰的坚守下,用更慈悲的方式度脱天人,这堪为当今的后学者借鉴学习。
在红尘世界的烟火历练中,道教徒们用更慈悲的方式度脱天人。他们在保卫家国、爱民如爱己的过程中,展现了道教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些道教徒们,或舍弃权谋,或以爱止战,或以慈悲心治理国家,都彰显了道教在红尘中的独特魅力。他们的事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当代人们学习的楷模。在道教的引领下,我们或许...
现指道教之徒。但在古代,道士不仅指道教徒,还可指和尚。早期的方士、僧徒、道教徒俱可称道士。至北宋末,宋徽宗崇道教,只许道教徒称道士,僧徒须改称德土。蒙元灭宋之后,盛极一时的道教开始走下坡。朱元璋缔造了大明盛世,道教又重新发展起来了,但已元气大伤,到了清朝,和尚已不称道士了,道教亦遭受灭顶之灾。
张鲁的故事则强调了以慈悲心度世的治理智慧。他采取宽惠政策统治,不追求个人名利,而是注重百姓的安危。在面对战乱时,他选择南迁,为了保护国家财富不被摧毁,体现了一位道教徒领导者的深厚慈悲。王远知的故事则突显了以爱止战的慈悲思想。他通过密传符命帮助李唐王朝一统天下,而在见到李世民时,他嘱咐要做一个...
道教信徒一般互相称“师兄”、“道长”或“道友”,也可以加上姓,称“某师兄”、“某道长”或“某道友”。如果是在丛林大庙,还可以称“爷”,无论性别老幼,只要是常住,一律可以称“爷”,一般也是加上姓氏,叫“某爷”,或根据职位叫“某某老爷”(比如“知客老爷”、“监院老爷”、“督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