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模型即是美国心理学家J.雷斯特提出的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其基础是自70年代中期以来以他为代表的明尼苏达大学有关学者的大量研究。它集中反映了当代道德心理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提出背景 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与他对个体道德及其来源的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个体的道德是类型特别的一种个体社会价值观,...
相反,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哲学道德心理学在经验上是不充分的,那么结果就是修正性的revisionary,迫使改变,甚至拒绝哲学理论中那些预设有问题的道德心理学的要素。 这个过程往往是比较性的。在道德心理学中的理论选择,就像其他理论选择一样,涉及到权衡tradeoffs,虽然一个经验上支持不足的方法可能不会仅仅因为经验上的原因而...
其次,大学生具有超生物能量的道德心理特征。从道德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道德意志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在履行道德责任,即个体承担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各项义务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自觉压抑个体内在的各种非道德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克服所有外在的障碍与困难,使个体的目的意识(道德意识)转化为目的行为(道德行为)的一种人...
道德包括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性为四个心理成份。这些成份组成了完整的道德结构,简称为道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1)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必然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标准的明白得和把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熟悉和评判,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判能力。道德熟悉是个体道德的核心部份。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的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我来举一个例子:小明认为在公交车上让座这件事情是道德的,是好的,认为不给需要...
道德心理许可的概念:道德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是真善美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之一。然而维持道德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人们经常会出现道德行为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比如,之前做出了道德行为,个体之后会允许自己作出不道德行为或者减少道德行为。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道德心理许可。随后,在研究中将归因和...
这种人格使道德绑架者想更多的对别人进行影响和控制,在这种心理下,他们会产生一种权力感。他们往往会失去换位思考的能力,也会让他们产生过激反应。但通常想要满足权威感获得权利感的人,大多数都为“弱者”。“弱绑架”——“弱“是获得利益的武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乞讨被拒,当场羞辱路人”,“姑娘未...
品德心理结构(mental structure of morality),是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照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一般认为,其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 1、道德认识 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
1. 何谓道德 纵观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道德是人们亘古不变所思考与追寻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心理学家长期探究的热点问题。心理学家认为道德是由于人类的长期进化和文化学习而形成的关于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