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寓言故事很清楚地表明了庄子的观点,道不可说,不得不说的话,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那个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道。所以,我们不得不通过语言来认识道,但只有遗忘语言这个“道”,才可能真正得“道”。所谓“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也。
显然,如果把道理解为绝对的不可见,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见的,庄子这样的理解描述道,也只能是他自己个人脑子的一点想法。更何况,道德经里还有这样的描述,道法自然。道德经的道,究竟是否可见,显然也不是庄子自己说了就算的。当然,对于庄子自己的道,他说不可见也是无可非议的。 最后,来看看庄子在大宗师这篇文章中...
简述庄子道的基本内涵 1. 道的本原性 庄子提出的道,是一种非常本原、纯粹的存在。在庄子的理念中,道不是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人类生存世界的基本原则。这种道与人的生死、荣辱、得失等具体生活形态都有关系,是一种超越并包容一切的存在,是宇宙间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和本源。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具有生成、滋养、...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所谓的“道”,简单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老子》是道家的基础,用庄子的话说是真言,是用朴素的哲学语言来说道讲理的。而庄子除了是哲学家外,...
我们将对庄子道的三个层次做些分析。 一、知道 知“道”,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了解自己。找到你的天赋使命,找到你的热爱,那里面就有最好的自己。 有时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但我们往往知道自己讨厌什么,在不断的筛选、追寻、探索中,我们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在实践活动中让你忘乎所以的事物,即是热爱,...
总之,庄子之“道”,无形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是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死变化无不体现它的存在。对这个存在,人可用内心去体验参悟,但却无法描绘和言传。故得道之人,首得高远广大无穷之境界,表现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万物相合的人格修养。这种人,治世则无为,无为则不扰民;处人则无争,无争...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一般认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86年之前,与孟子同时而稍晚。庄子早年曾作过一段时间的漆园吏(看管漆树园的小官),但没过多久,就引退归隐,当了隐士。庄子的生活十分贫苦。有一次,他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一双用麻绳拴在脚上...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
物质不如精神,万物不离天道,此身不比此心。六者之中,三个后者才是最主要的,是核心,是不该受到前者影响的。既然外物不可影响心境,那么我们又何必在意容貌的丑陋、嫌弃自己的身体呢!庄子这里,正面回答了前文故事中,一位高人嫌弃自己身体是累赘的言论。心中有个“嫌弃”在,仍然不在道中也。然而,四位道家...
庄子道家思想无所不包,寥寥几字拨开人生迷雾,恍然大悟相见恨晚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却历来被儒家重视,视为最高追求之一。道家思想,讲究能出世能入世,出世修身到达“大宗师”水平,才能入世“应帝王”——治理国家、平定乱世。自古以来平定乱世的人物,许多出自道家;而治理盛世的人物,多数属于儒家。一乱而...